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良恶性”一字之差,命运殊途:病理医生如何做出关键判断?
老年模式

“良恶性”一字之差,命运殊途:病理医生如何做出关键判断?

吴友东 江油市人民医院
2025年10月22日 22页 1675 海报 复制链接

病理诊断被誉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而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更是其中的核心与难点。一字之差的“良”与“恶”,可能意味着手术范围的选择、治疗方案的天差地别,甚至患者生存率的根本改变。本文将从六大维度深入解析病理医生如何通过精密观察与科学分析,在显微镜下完成这场“生死判断”。

一、形态学观察:细胞与组织的“外貌特征”

病理诊断的第一步是形态学评估,即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或细胞的形态结构。良性肿瘤通常具有以下特征:细胞分化成熟:与正常细胞形态高度相似,如脂肪瘤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生长方式温和:呈膨胀性生长,有完整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核分裂象罕见:每10个高倍视野(HPF)中核分裂象<1个,且无病理性核分裂。

恶性肿瘤则呈现相反特征:细胞异型性显著:细胞大小、形状不一,核大深染,核质比增高(如癌细胞核质比>1:1)。浸润性生长:无包膜,肿瘤细胞呈“蟹足状”侵入周围正常组织。核分裂象活跃:每10HPF中核分裂象>5个,且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如三极核分裂)。

二、免疫组化检测:分子标记物的“身份认证”

形态学评估存在局限性,如某些低度恶性肿瘤(如卵巢交界性肿瘤)形态学介于良恶性之间。此时需通过免疫组化(IHC)检测特定蛋白的表达,为细胞“验明正身”。

常用标记物包括:增殖指数:Ki-67(>30%提示恶性)、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激素受体: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阳性提示乳腺癌对内分泌治疗敏感。肿瘤相关抗原:CEA(癌胚抗原)、AFP(甲胎蛋白)阳性提示消化道或生殖细胞肿瘤。

三、分子检测:基因层面的“犯罪证据”

随着精准医疗发展,分子检测已成为病理诊断的重要补充。通过PCR、FISH或二代测序(NGS),可检测基因突变、融合或拷贝数变异,为肿瘤定性提供“基因证据”。

典型应用包括:肺癌:EGFR突变、ALK融合、ROS1融合阳性提示腺癌(恶性),而良性病变通常无此类变异。甲状腺癌:BRAF V600E突变支持乳头状癌诊断,RET基因重排提示髓样癌。血液系统肿瘤:BCR-ABL融合基因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特征性标志。

四、特殊染色技术:组织成分的“化学指纹”

特殊染色可通过化学反应显示组织中的特定成分,辅助判断肿瘤性质。常用技术包括:PAS染色:显示糖原,黏液腺癌(恶性)的黏液呈阳性,而正常腺体分泌的黏液通常阴性。网状纤维染色:恶性淋巴瘤的网状纤维呈“同心圆状”包绕瘤细胞,而良性反应性增生则无此特征。银染色:显示神经纤维,神经鞘瘤(良性)的Antoni A区呈强阳性,而恶性神经鞘瘤则染色不均。

五、临床病理联系:显微镜外的“全局视角”

病理诊断并非孤立于临床,需结合患者年龄、性别、病史、影像学表现等综合判断。例如:乳腺钙化:X线显示簇状微钙化提示乳腺癌(恶性),而粗大钙化多见于纤维腺瘤(良性)。甲状腺结节:超声显示低回声、边界不清、纵横比>1提示恶性,需优先活检。肿瘤标志物:血清AFP>400ng/ml持续8周提示肝细胞癌(恶性),而良性肝病通常无此表现。

六、会诊与质量控制:诊断的“双重保险”

为确保诊断准确性,病理科建立了严格的会诊与质量控制体系:科内会诊:疑难病例由高年资医师共同讨论,必要时邀请临床专家参与。院际会诊:通过数字病理系统上传切片,由上级医院专家远程会诊。某研究显示,院际会诊可使15%的疑难病例诊断修正。质量控制:定期进行切片抽检、免疫组化阳性率分析,确保检测结果可靠性。

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是一场结合形态学、免疫组化、分子检测与临床信息的“多维度侦探游戏”。病理医生如同“细胞翻译官”,将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转化为临床决策的关键依据。当患者理解这场“判断之旅”的精密与严谨时,就能更理性地看待病理报告,与医疗团队共同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病理诊断良恶性肿瘤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