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反复不退,是不是肝有问题?
新生儿皮肤黄黄的是怎么回事?很多家长第一次看到宝宝“发黄”,难免心慌,当黄疸反复出现、迟迟不退时,盲目上网找原因,进而被误导宝宝的肝脏出了问题。事实上,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大多数情况下属于正常的生理过程。然而,并不是所有黄疸都可以“等它自己退”,也不是所有黄疸都跟“肝不好”有关。如何区分正常与异常?又有哪些常见的误区需要避开?这篇文章将带您科学认识新生儿黄疸,帮助您在面对宝宝“发黄”时不再惊慌失措,而是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应对。
1. 新生儿黄疸的常见原因
新生儿黄疸,是指宝宝出生后皮肤、眼白、全身发黄的现象,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在出生后前两周内,约有60%的足月儿和80%以上的早产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大多数黄疸是正常的、可自行消退的生理现象,但也有一部分提示潜在的健康问题。可以将新生儿黄疸大致分为三类: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最常见的一种。新生儿体内原有的红细胞数量较多,出生后短时间内这些红细胞被逐渐代谢,释放出一种叫“胆红素”的物质,而宝宝的肝脏尚未发育成熟,胆红素代谢和排出能力有限,于是就在体内暂时“积累”,形成了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天开始变黄,第4~5天时最明显,1~2周内可自然消退,不需要特殊治疗。只要宝宝正常进食,精神状态好,家长可以放心观察。
母乳性黄疸多发生在出生后一周,持续时间也比一般黄疸更长,可延续到4~6周。它与母乳中的某些成分相关,这些成分会影响到胆红素的代谢,但总体上也是良性的。如果宝宝生长发育正常,体重持续增加,一般无需停母乳。停止母乳反而可能影响宝宝营养摄入,得不偿失。
病理性黄疸则是与新生儿的肝功能相关,若黄疸出现过早(出生后的24小时内)、黄疸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超过两周,或者伴有嗜睡、呕吐、腹胀等其他症状,则可判定为病理性黄疸。这种情况由多种原因引起,感染、代谢疾病等均会诱发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需要医生对新生儿进行胆红素水平检测、肝功能检查等,做到准确评估,从而确定病因并及时处理。
2. 解析一些常见的新生儿黄疸误区
误区一:黄疸不退=肝炎
很多家长一听到“黄疸不退”,就直觉联想到“是不是肝功能有问题?”实际上,新生儿时期的黄疸,大多数是由胆红素代谢暂时性不畅引起的,也就是生理性黄疸,并不意味着肝脏有病。此类黄疸症状通常因为宝宝肝脏发育尚未成熟,不能很好地处理体内的胆红素。像肝炎、胆道闭锁等真正的肝胆疾病,在新生儿中相对少见,且往往伴有大便颜色变浅、尿色加深、体重不增等其他症状,如果只是黄疸反复但宝宝吃奶好、活力足,恰恰说明新生儿是生理性黄疸,无需担忧。
误区二:“退黄偏方”很有效
有的家庭会尝试各种所谓“退黄土方”或“秘方”,喝金银花水、晒太阳、用草药洗澡等。这些方法缺乏科学依据,甚至还会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晒太阳确实能够帮助胆红素在皮肤中分解,但宝宝皮肤娇嫩,过度暴露在阳光中很容易引发皮炎、脱水。而擅自喂中药、退黄茶水,也会刺激新生儿的肠胃、影响喂养,延误病情,建议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接受治疗。
误区三:黄疸深浅可以靠肉眼判断
不少家长会用眼睛来判断新生儿黄疸的轻重“今天好像黄得深了”、“昨天看起来黄得少些”……实际上,这种主观判断非常不准确。宝宝的皮肤本身就偏红润、受光线的影响较大,用肉眼评估容易产生误差。医院通常会使用经皮胆红素仪测量,或抽血化验,得出准确的胆红素数值。这才是判断黄疸严重程度、是否需要治疗的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新生儿黄疸较为常见,多数宝宝的黄疸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会在几天或几周内自然消退。作为家长,不必过度担忧,更不能盲目尝试偏方,应当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症状表现,在医生指导下科学判断。与其一味担心“是不是肝有问题”,不如选择相信医学、相信专业的儿科医生。科学的认知,是对宝宝最温柔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