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在术后应如何监测身体状况,以及时发现并发症?
术后处理是围术期处理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连接术前准备、手术与术后康复之间的桥梁,而术后监测并及时发现并发症也是术后处理的重要环节。若术后处理得当,能使手术应激反应发生概率减小,帮助患者早日康复;若是术后处理不当,很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会对患者的身体和精神的造成再次损伤,加重患者的病情。所以,我们应该知道患者在术后应该如何监测身体状况,做好术后处理,及时发现并发症并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减少并发症对患者健康的负面影响。
手术后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可由原发病、手术或一些不相关的因素引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术后疼痛:术后麻醉作用消失时,患者的切口会出现疼痛的感受。若疼痛不能在初始状态下充分被控制,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这可能会引起呼吸、循环、胃肠道和骨骼肌功能变化,甚至可能出现肺不张、下肢血栓等并发症。术后疼痛还会导致儿茶酚胺和其他应激激素的释放,引起血管痉挛、高血压,严重的甚至引起卒中、心肌梗死或出血。
2、术后出血:发生于术后24小时内,称为原发性出血;术后7~10天左右,称为继发性出血。术中止血不完善、创面渗血未完全控制、结扎线脱落、凝血障碍等都是造成术后出血的原因,手术切口、空腔器官及体腔内都可发生。
3、术后切口感染:多发生于术后3~5天,个别发生在3~4周后。常因术中或术后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致术后切口及术区感染,患者可出现发热等症状。
4、术后发热与低体温:发热是术后最常见症状,但不一定表示伴发感染,非感染性发热发生通常比感染性发热早。术后第一个24h出现高热,如能排除输血反应,多考虑链球菌、梭菌感染,吸入性肺炎,或原已存在的感染。低体温多因麻醉药物阻断了机体的调节过程,手术过程中热量散失,或输注冷的液体和库存血液。
5、切口裂开:主要发生在腹部及邻近关节处的手术切口,裂开的时间大多在术后1~2周左右,与患者营养不良、切口缝合技术不佳、腹腔压力突然升高等有关。
手术后多数病人可返回原病房,需要监护的病人常常被送到外科重症监护室,但不管在哪里,都需要医护人员和家属对患者的情况多加关注,避免对并发症的处理不及时。
1、一般监测:
(1)生命体征监测:包括体温、脉率、血压、呼吸频率,直至基本情况平稳。如病情不能稳定应送至重症监护室,持续进行心电监测,随时观察心率、血压、血氧分压、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变化。
(2)体液监测:对较大的手术,术后应详细记录液体入量、失血量、尿量、各种引流液量,以评估体液平衡情况并指导补液。病情危重者,应观察每小时尿量。
(3)中心静脉压监测:时间较长的大手术;有心、肺疾病或心肌梗死危险的患者应予无创或有创监测中心静脉压、经Swan-Ganz导管监测肺动脉楔压等。测定中心静脉压可反映心脏泵血能力、静脉回心血量以及容量血管紧张性大小,它还是控制输液量及输液速度的重要指标。
(4)微循环监测:微循环状态主要通过观察体温、尿量、口周及肢端末梢如甲床的色泽、充盈时间等进行判断,有条件时可测定胃黏膜表面pH值确定。监测微循环可推测机体器官血液供应和氧供。
2、特殊监测:
(1)注意对患者术后疼痛的观察,疼痛患者多出现痛苦面容,脸色苍白,血压上升,脉搏加快,呼吸急促等体征,及时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必要时予止痛措施。
(2)监测患者营养状况,防止患者因营养不良而免疫力低下,导致切口感染或裂开。
(3)监测患者感染指标,以及若为污染切口的患者术后使用抗生素情况,医护人员以及家属在接触病人前、后应严格执行洗手制度,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4)监测患者凝血指标,切口有无渗血、渗液情况发生。
不管是做什么类型的手术,患者术后的生理状态、精神状态、内部脏器功能等都会存在变化,需要医护人员以及家属深入细致的监测和护理。只有这样,患者才能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