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癌痛误区,科学管理疼痛
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发现癌症病例达482.47万例,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25%左右,晚期癌痛发生率60%~80%。癌痛会对患者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然而,一些患者由于对癌痛的错误认知,一味忍受疼痛,认为药物干预必然上瘾,从而不愿意或者盲目应用其他止痛药物;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进一步加重癌痛症状。对此,以下则带大家了解癌痛以及常见误区。
1.癌痛
癌痛也就是癌症疼痛,是由于机体某个组织器官发生癌变引起的疼痛,或由于治疗癌症的措施给机体带来的损伤而导致的疼痛。癌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若无法有效控制癌痛,它将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情绪、行走能力、社交、睡眠等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患者的治疗。因此,癌痛需要积极治疗。
2.癌痛的控制
第一,口服给药。这是最便捷、常用的一种给药方式,它安全性高,并且可以提供持续的镇痛效果,适用于大部分癌痛患者。
第二,按阶梯用药。结合疼痛程度,选取不同程度的镇痛药物。轻度疼痛时,选用一阶梯的药物,主要是非甾体类抗炎药;中度疼痛时,选用二阶梯药物,主要是弱阿片类药物;重度疼痛时,选用三阶梯的药物,主要是强阿片类药物。同时可以联合辅助用药。为更好的控制患者的疼痛,达到疼痛控制的标准(321原则),现提倡弱化二阶梯,当患者达到中度疼痛时,就可以使用三阶梯的药物,使用强阿片类药物止痛。
第三,按时服药。定时服用止痛药物,使药物在体内维持稳定、有效的血药浓度,而达到良好的止痛效果。
第四,个体化给药。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适合患者的用药方案。
第五,关注具体细节。注意密切观察患者情况,避免或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3.癌痛治疗误区
3.1忍不了了再吃止痛药
通常情况下,疼痛并非对身体有害,其与发热相同,均属于人体生病时的重要反馈信息。若患者长期忍受癌痛,不仅会进一步加重病情,还会导致疼痛阈值下降,进而无法忍受轻度疼痛。并且,在癌痛的影响下,患者还会出现食欲不振、情绪障碍,促使免疫力降低;个别症状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心理疾病,如抑郁症、躁郁症等,都会对日常生活带来不良影响。所以,在出现癌痛症状后,及时、适量地服用止痛药物,能够最大限度降低疼痛影响程度,并有效规避长期身体疼痛促使交感神经紊乱。
3.2使用吗啡害怕上瘾
吗啡运用得当属于治疗药物,而在错误使用的情况下则属于毒品。因此,该药物的成瘾发生率和给药方式、途径等均存在紧密联系。通过静脉注射能够快速增加血药浓度,容易对患者带来快感、毒性反应,致使患者成瘾。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医嘱做好剂量的控制,以免产生成瘾性,危害自身健康。
3.3使用吗啡就不能停
在使用吗啡后允许停药,若疼痛得到明显缓解,能够在不断减量的情况下逐步停止使用吗啡,就能够起到对戒断反应的有效预防作用。
3.4吗啡服用剂量越大病情越严重
部分患者认为使用大剂量的吗啡,就存在很严重的病情,但这属于错误理解。疼痛属于主观感受,容易受到许多不良因素的干扰,相同程度的疼痛症状,不同患者会表现出不同的疼痛反应;一些患者需要使用大剂量吗啡,这只是个人痛觉神经较为敏感,并不表达病情很严重。因此,吗啡使用剂量与病情发展情况无任何联系。
3.5药物副作用大,尽量不服用止痛药
任何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较为常见的有恶心、便秘等症状。在临床诊治中,医师会积极防范药物不良反应,并采取有效措施展开全面管控,尽可能减少药物对身体的损伤;而在未能及时控制疼痛症状时,对身体造成的损害将更加严重,甚至远高于药物副作用的影响。
3.6非阿片类药物更安全
实际上,如果需要长期应用镇痛药物进行治疗干预,选用阿片类药物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而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引发肝肾毒性、消化道损伤等。
3.7大剂量阿片类药物会中毒
阿片类药物并无最大剂量限制,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个体化给药”原则,医生会按照患者身体素质、病情发展情况等影响因素合理调整药物剂量,以防止药物剂量不足,难以达到止痛效果,还可能增加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