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健康生活,远离慢性病

健康生活,远离慢性病

梁春萍 广东省开平市长沙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25年03月05日 9页 2745 海报 复制链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病正悄然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 “隐形杀手”。慢性病,全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起病隐匿、病程漫长、病情迁延难愈,且无明确传染性生物病因。其涵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癌症及精神疾病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据统计,慢性病已成为全球健康主要问题,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那么,慢性病究竟因何而起?又该如何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预防和控制呢?

一、慢性病的成因

慢性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短期内形成。具体如下:一是遗传因素,部分慢性病存在遗传倾向,家族中有患者的人群,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相对较高,不过后天因素同样关键;二是不良生活方式,如抽烟、酗酒、熬夜等,会在无形中增加患病风险;三是环境污染,长期接触受污染的空气、水等有害物质,会损害人体系统,进而引发慢性病;四是免疫异常,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可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五是特定病原体感染,例如幽门螺杆菌、乙肝病毒等,与相关疾病密切相关。

二、健康生活方式,预防慢性病的关键

虽然慢性病成因复杂,但我们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可有效降低患病风险,预防慢性病发生。

(一)合理饮食

    1、控制油盐糖摄入:减少脂肪、刺激性食物和盐的摄入,每天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 5 克以内,食用油摄入量控制在 25-30 克,避免过多食用高糖食品。

    2、增加蔬菜水果摄入: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增强免疫力。建议每天摄入至少 500 克新鲜蔬菜和 200-350 克水果。

3、选择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质:用糙米、燕麦等全谷物替代部分精制谷物,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有助于控制血糖和血脂。同时,保证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质,如豆类、蛋类、奶类等,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4、合理搭配食物:注意食物的多样性,保证每餐都包含各类营养素,做到营养均衡。例如,煮饭时可将粗粮、豆子、坚果等一起同煮,如红豆大米饭、花生燕麦大米粥等。

(二)适量运动

1、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根据个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选择合宜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2、坚持运动:运动贵在坚持,养成定期运动的习惯,方能有效预防慢性病。可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如步行上下楼梯、骑车通勤、饭后散步等。

(三)戒烟限酒

    1、戒烟:吸烟是导致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包括肺癌、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戒烟可以显著降低患病风险,无论何时戒烟,都对健康有益。

2、限酒:过量饮酒会损害肝脏、心血管系统,增加患慢性病风险。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应不超 25 克,女性不超 15 克,戒酒对健康更为有益。

(四)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1、规律作息:保持规律作息,每日确保 7 - 8 小时睡眠,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代谢与生理功能,增强免疫力。避免熬夜,以防打乱生物钟,影响正常节律,增加患病风险。

    2、缓解压力:长期的精神紧张和压力会导致内分泌失调,增加患慢性病的风险。学会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如听音乐、旅游、与朋友聊天等,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

(五)定期体检

慢性病初期症状隐匿,极易被忽视。定期开展体格检查,有助于早期察觉潜在健康隐患,及时实施治疗手段,有效防范病情恶化及并发症产生。建议每年进行一次涵盖血常规、尿常规等项目的全面体检,并依据家族病史与生活习惯,开展针对性检查。

三、慢性病患者的生活管理

对于已经患有慢性病的患者来说,除了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外,还需要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管理,来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1、遵医嘱服药:严格遵医嘱用药:务必依照医生嘱托按时按量服药,切勿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若服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应即刻向医生反馈。

2、自我监测:学会自我监测病情,如高血压患者每天测量血压,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血糖等,并记录监测结果,以便医生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3、合理饮食和运动:慢性病患者应依据自身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合理的饮食与运动计划。如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合理分配三餐;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避免剧烈运动,选择适宜的有氧运动。

4、定期复诊:定期到医院复诊,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和治疗效果,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治疗方案和生活方式。

慢性病虽然可怕,但通过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发展。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关注健康,远离慢性病,拥抱健康幸福的生活。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慢性病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

家庭保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