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健康不能光靠药
“靠药养着”正成为中国老人的常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超七成至少受一种慢病困扰,多病共存现象普遍。面对健康挑战,许多老人化身“药罐子”——《老年人多重用药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指出,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日均服药达8.6种,健康老人则沉迷各类保健品。当药片成为老人生活的“必需品”,如何理性看待药物作用、走出用药误区,成为关乎老年健康的重要课题。
药不离手的晚年
清晨6点半,刚起床的72岁张女士来到餐桌前,将药盒里颜色各异的药片按顺序排开,里面包含降脂药、降压药、降糖药,还有钙片、护心药、养胃药、关节止疼药等。她熟练地从中挑出降脂药和降压药,就着温水一口咽下——这是她近几年雷打不动的“早课”。
张女士念叨着:“忘啥也不能忘记吃药,命全靠这些药养着呢。”她已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近十年,这两年又添了失眠和关节炎的毛病。每次去医院,她都会带一个大袋子,心内科开降压药,内分泌科加降糖药,骨科再来点止疼药,一圈科室转下来,手中的袋子满满当当。
与张女士不同,67岁的李先生身体还算硬朗,但他的抽屉里摆满保健品:深海鱼油、辅酶Q10、胶原蛋白肽、氨糖软骨素……“都是子女从国外买的。”李先生边展示手中的氨糖软骨素边说:“年纪大了,就得未雨绸缪。”
相较于张女士的“遵病服药”和李先生的“保健品预防”,70岁的赵先生对药有着更强的执念。每次去医院,要是医生没开药方,他就觉得白去了。上个月他因感冒去社区医院,医生判断是普通病毒性感冒,症状较轻,建议多喝水、多休息。赵先生却不乐意,非要求输液、开点感冒灵和止咳糖浆,认为吃药总比不吃强,“再说都出挂号费了,空手回去心里不舒服。”
健康不能完全寄托于药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老年科副主任医师王征表示,三位老人的情况是我国老人“药不离手”的典型状态,既有疾病所迫的无奈,也存在需要纠正的认知偏差。而这些用药误区带来的后果,远比想象中更严重。
药效打折 许多老人存在“吃了药就万事大吉”的误区。例如,吃着降压药却依旧高盐饮食,用着降糖药仍不控制主食,甚至有的还熬夜打麻将、喝酒不忌口,导致小中风频发。“药物不是万能的,它需要与生活方式配合才能发挥最大作用。”王征强调,“只吃药、不管嘴”会让病情反复,陷入“加药——效果差——再加药”的恶性循环。
副作用多 65岁及以上老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占比达34.5%,其中因多药联用导致的不良反应占60%。王征遇到过不少病例:血压、血糖控制达标,却因药物性胃炎无法进食;盲目吃钙片导致血钙超标;同时服用抗凝药和三七粉引发出血。更危险的是,有的老人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引发头晕、乏力等症状,进而认为“药效不够”,自行加药,形成恶性循环。
身心滑坡过度依赖药物而忽视生活方式,会导致老人身体机能加速衰退。王征指出,长期久坐、不运动的老人,即使服用“增强肌肉”的保健品,也可能因缺乏锻炼患上肌少症,出现乏力、运动能力下降等问题。而依赖安眠药的老人,若不调整作息,不仅睡眠质量难以改善,还可能因药物带来的嗜睡副作用,增加跌倒风险。心理层面的影响同样显著,将健康完全寄托于药物的老人,会变得更加焦虑、自卑。唐丹观察到,部分老人因“每天吃一堆药”觉得自己是“累赘”,甚至减少社交,进一步加剧孤独感,形成“用药越多——状态越差——更依赖药”的恶性循环。
生活处方别忽视了
身患慢病的老人需建立三个基本准则。
给药物“瘦身” 定期整理药箱,对过期药、闲置药按垃圾分类要求处理,不可随意丢弃或送给他人。
带着用药清单去就诊 老人去不同科室就诊时,明确告知医生自己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避免不同科室开出冲突药物;或携带完整用药清单,前往医院老年科或全科门诊,请医生评估多重用药风险,减少不必要的药物。
遵医嘱用药 应严格遵医嘱,理性看待药物副作用,可让子女帮忙标出说明书中的关键信息,如“饭后服用”减少胃肠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