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传统医学 秋季养生的中医智慧

秋季养生的中医智慧

本报记者 胥伟岩
2025年08月20日 2486

秋季,意味着禾谷成熟、收获季节的到来。如《历书》所言:“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说文解字》亦解:“秋,禾谷熟也。”然而,秋季特有的燥邪已悄然滋长,早晚温差亦逐渐拉大。置身秋天,如何顺应天时调理身心?一起来看看吧!

秋季养生的中医智慧

秋季养生在中医理论中讲究“顺应天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宇介绍,秋季养生核心是围绕“秋燥”“秋收”的特点调理身心。

防燥护津,滋阴润燥

王宇介绍,肺在五行中属金,与秋气相应,此时燥邪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故暮秋时节的调养,应在平衡饮食五味的基础上,适应气候燥、冷之变化,以收敛人体阳气、潜藏人体阴精为主。

饮食调理: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蜂蜜、芝麻等;少吃辛辣、油炸等易生燥的食物。

起居调护:保持室内湿度(可使用加湿器),避免过度洗澡(以防皮肤油脂流失加重干燥)。

养肺为要,兼顾脾胃

中医认为“肺属金,秋应肺”,秋季需重点养肺,同时肺与脾胃相关,需协同调理。

呼吸保健:多做深呼吸(腹式呼吸),或到公园、树林等空气清新处散步,有助于润肺。

饮食养脾:秋季脾胃功能易减弱,可吃山药、莲子、南瓜等健脾食物,为冬季储能。

起居有常,顺应“秋收”

王宇介绍,秋季,自然界中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此时也是保养阳气之季,人们的起居时间应顺应时令。

早睡早起:早睡以顺应阴精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舒展,避免熬夜耗伤津液。

注意保暖:秋季昼夜温差大,“秋冻”需适度,尤其注意腹部、背部、脚部保暖,以防寒邪入侵。

调畅情志,避免“悲秋”

中医认为,秋季与肺脏相通,忧愁最易伤肺。秋风肃杀,面对叶落草枯、花木凋零,人们往往容易触景生情,引起忧郁、伤感的情绪,产生“悲秋”之感。王宇介绍,临床观察发现,秋季也是抑郁症高发季节。因此,防止秋郁情绪的发生,是秋季养生的一个重大课题。

心态平和:通过听音乐、下棋、散步等方式放松心情,避免过度思虑、悲伤。

适当运动:选择温和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等,促进气血流通,改善情绪。

遵循这些原则,能帮助身体适应秋季变化,为冬季健康打下基础。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秋季养生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