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小儿手足口病:居家隔离的关键措施

小儿手足口病:居家隔离的关键措施

江明杰 柳州市鹿寨县妇幼保健院
2025年09月03日 22页 1205 海报 复制链接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属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致病病毒为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该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患者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或接触被污染的手、毛巾、玩具等传播,临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居家隔离期的科学护理是促进康复、防止病毒传播的关键。

一、严格划分隔离区域,切断传播链条

居家隔离首要原则是物理隔离与行为隔离结合,避免病毒在家庭内扩散。需为患儿单独安排通风、采光良好的房间,日常减少其与其他家庭成员接触,尤其要避开婴幼儿、老人、孕妇等易感人群。若必须接触,双方需戴医用外科口罩,接触后立即用流动水搭配肥皂或洗手液,揉搓洗手20秒以上。

患儿生活用品需单独存放使用,包括碗、筷、勺等餐具,牙刷、毛巾、水杯等洗漱用品,以及衣物、玩具、床上用品等,严禁交叉使用。每日定时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隔离期禁止带患儿外出,不允许亲友上门探视,需隔离至患儿体温正常、疱疹全部干燥结痂,经医生评估合格后再解除隔离。

二、精准护理症状,缓解患儿不适

手足口病患儿常伴发热、口腔疱疹疼痛、皮疹瘙痒等症状,需针对性护理减轻痛苦。发热时,体温低于38.5℃可物理降温,比如用温毛巾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体温超过38.5℃,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儿童专用退热药,常用药物为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避免自行使用阿司匹林,用药间隔需严格遵循说明书,不可过量。

口腔疱疹易导致患儿拒食、流涎,每日需用生理盐水轻柔清洁口腔,婴幼儿可蘸湿棉签擦拭。手足部位的皮疹需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患儿抓挠,可给幼儿戴手套防护。皮疹未破溃时无需特殊处理,若不慎破溃,涂抹碘伏消毒即可,防止继发细菌感染。

三、全面消毒家居环境,消除病毒残留

肠道病毒对普通消毒剂敏感,但在潮湿环境中可存活数天,因此居家隔离期需定期对环境和物品消毒。消毒重点如下,患儿的呕吐物、粪便需用含氯消毒剂充分混合,常用的84消毒液需按说明书稀释,混合后静置30分钟再处理,处理完毕后要彻底洗手;患儿接触过的玩具、餐具、毛巾等,可选择煮沸消毒,时间控制在15-30分钟,或用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之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地面、桌面、门把手等高频接触表面,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1-2次,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净;患儿的衣物、被褥可在阳光下暴晒4小时以上,或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后正常清洗。

消毒剂需按说明书稀释,避免浓度过高刺激患儿皮肤和呼吸道;婴幼儿的安抚奶嘴、牙胶等小物品,优先选择煮沸消毒,避免消毒剂残留。

四、科学调整饮食营养,助力身体恢复

患儿患病期间消化功能可能减弱,且口腔疼痛会影响进食,需通过饮食调整保证营养摄入,促进康复。饮食需遵循“清淡、细软、易消化、高营养”原则,优先选择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比如小米粥、蔬菜粥、烂面条、鸡蛋羹、苹果泥、香蕉泥、酸奶等,避免过烫、过酸、辛辣、坚硬的食物,减少对口腔疱疹的刺激。

要保证患儿每日充足饮水,可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若患儿拒食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口服补液盐,维持电解质平衡。同时,避免给患儿吃油腻、生冷的食物,防止加重肠胃负担;可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猕猴桃、橙子等,这些食物需制成温凉果泥,帮助患儿增强抵抗力。

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复诊就医

多数手足口病患儿为轻症,居家护理即可康复,但少数患儿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可能出现重症倾向,需密切监测病情,警惕危险信号。居家期间每日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体温、呼吸、心率等。若出现以下症状,需立即送医,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9℃且服用退热药后无缓解;精神萎靡、嗜睡、烦躁不安、抽搐、肢体抖动;呼吸急促、呼吸困难、面色苍白或发绀;呕吐频繁、无法进食进水、尿量明显减少;手足、臀部皮疹持续增多,或出现大片疱疹破溃感染。

即使患儿症状平稳,也需按医生要求定期复诊,由医生评估病情恢复情况,判断是否可解除隔离。复诊时需携带患儿的症状记录,包括体温变化、皮疹情况、进食饮水情况,方便医生准确判断。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手足口病居家隔离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