疤痕需要尽早干预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磕碰、烧烫伤的情况,皮肤不免会留下或深或浅的疤痕。许多人认为“疤痕长成就定型了,干预也没用”,或者是“小伤口不用管,自己会慢慢长好的”,其实,疤痕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尽早干预不仅能减轻外观影响,还能降低功能障碍的风险。那么,疤痕是如何“长”出来的?为什么说越早干预越好?具体应该如何干预呢?一文解答你的疑问,一起来看!
一、疤痕是如何“长”出来的?
疤痕是皮肤受伤后自我修复的结果,具有特定的形成机制,我们的皮肤遭遇创伤之后便会启动,会经过炎症期、增殖期和重塑期三个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
炎症期:血管扩张,免疫细胞聚集清除异物,身体启动凝血和炎症反应,伤口出现红肿、渗液或轻微疼痛。
增殖期: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分泌胶原蛋白填充伤口,形成肉芽组织。
重塑期:胶原蛋白重新排列,疤痕逐渐成熟,颜色由红变淡,质地由硬变软。
如果增殖期胶原蛋白出现过度增生、排列紊乱的情况,就会形成增生性疤痕或瘢痕疙瘩,如果胶原蛋白合成不足,则会留下凹陷性疤痕,不仅影响美观性,还可能伴有瘙痒、疼痛等表现。
二、为什么说疤痕越早干预越好?
1.抓住疤痕“可塑期”
疤痕形成后的3个月内属于“未成熟期”,此时疤痕组织尚未稳定,细胞活性高,对治疗的反应最敏感。临床研究显示,早期干预可缩短疤痕增生期50%以上,显著降低后期治疗难度和成本。
2.预防病理性疤痕
对于部分人群而言,早期干预疤痕是为自身健康保驾护航的有效方式。例如,瘢痕体质人群的疤痕易过度增生形成瘢痕疙瘩,具体表现为超出原伤口范围、持续生长,如果没有早期干预,后续可能需要联合手术、药物注射等多种手段,治疗周期较长,相比之下,增生期治疗能有效抑制70%以上的瘢痕疙瘩发展,降低对身体的影响。
3.改善功能
从疤痕的位置角度来看,早期干预疤痕对于改善身体功能具有积极意义。例如,疤痕位于关节处,可能因挛缩限制活动,位于面部,则可能影响心理健康,而早期干预能够淡化外观,预防关节畸形,并改善皮肤的美观度。
三、疤痕如何干预?
疤痕早期干预的核心目标是控制胶原蛋白的过度沉积,引导修复过程向正常皮肤结构靠近。不同类型的疤痕,干预时机和干预方法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对于手术缝合的线形疤痕,拆线后1-2d即可开始护理,即依据医生的指导,每天用无菌棉签蘸取生理盐水清洁伤口,涂抹含积雪草苷、洋葱提取物的药膏,既能抗炎又能促进胶原重组;对于烧烫伤后的片状疤痕,在伤口没有渗液、结痂脱落之后,使用压力绷带或弹力套,减少疤痕充血,能抑制增生,适用于关节部位的疤痕。
儿童和青少年段皮肤代谢旺盛,成纤维细胞活性高,疤痕增生的可能性是成年人的2-3倍,应提高干预的重视程度。可在伤口愈合之后,涂抹抗疤痕药膏,必要时咨询整形科医生制定个体化的干预方案,如光电治疗、注射治疗、压力与减张治疗等,能够有效阻止疤痕进一步恶化。
疤痕的早期干预还需警惕“隐形伤害”,避免陷入认知误区。在伤口结痂后的一段时间,许多人会发现出现了瘙痒和疼痛,这其实是疤痕活跃期的信号,此时不能反复抓挠,否则会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形成恶性循环,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含糖皮质激素的药膏缓解症状。还有许多人认为,疤痕是会自己消失的。通常情况下,对于表浅的擦伤或Ⅰ度烧伤只会形成色素沉着,可以随着时间推移而自然淡化,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但如果疤痕发红超过3个月,伴有瘙痒、疼痛、影响关节活动或五官功能等情况,则需要尽早干预。
总而言之,疤痕是皮肤受伤后的“记忆”,通过科学干预,我们可以改写这段记忆的结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旦皮肤遭到创伤,需要抓住疤痕形成的黄金干预期,采用药物、光电、护理等综合化方式,最大限度地淡化疤痕,恢复皮肤健康与美观。记住,对待疤痕,主动干预永远比被动接受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