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中毒处置,护理护航

中毒处置,护理护航

赵慧丹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
2025年09月03日 37页 2169 海报 复制链接

在日常生活中,中毒就像一位 “隐形杀手”,可能藏在餐桌上的变质食物里、药箱中未分类的药品内,甚至是阳台摆放的绿植中。一旦发生中毒,正确的处置和科学的护理至关重要,它们能为生命安全筑起坚固防线。下面,我们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聊聊中毒后的应对方法。

首先要明确,中毒不是 “小事”,但也无需过度恐慌。很多人遇到家人或身边人中毒,第一反应是慌乱,要么手忙脚乱找不到方向,要么轻信偏方延误救治。其实,中毒处置的核心原则很简单:先阻断毒素继续进入身体,再尽快寻求专业医疗帮助,最后做好后续护理。

不同类型的中毒,处置方式有明显区别,我们先从最常见的几类说起。

第一种是误食中毒,比如孩子误吞药片、老人吃了过期变质的食物,或是有人误把农药当饮料。遇到这种情况,第一步要做的不是催吐,而是先判断中毒物的类型。如果误食的是强酸(如硫酸)、强碱(如氢氧化钠)、煤油、汽油等腐蚀性或挥发性物质,绝对不能催吐!因为这些物质会在呕吐过程中再次灼伤食道和喉咙,造成二次伤害。正确的做法是,让中毒者立即漱口,清除口腔内残留的毒素,然后带上可能的中毒物包装(如药瓶、食品包装袋),马上送医。

如果误食的是普通药品、非腐蚀性的日常化学品,且中毒者意识清醒,可在送医前进行催吐。催吐的方法很简单:让中毒者喝适量温开水(约 200-300 毫升),然后用手指或筷子轻轻刺激舌根部,引发呕吐。但要注意,孕妇、老人、有心脏病或食道疾病的人,不适合自行催吐,以免引发其他危险,这类人群应直接送医。

第二种是皮肤接触中毒,常见于接触农药、除草剂、油漆、洗涤剂等化学物质。这类中毒的关键是 “快速清洗”。一旦发现皮肤接触到有毒物质,要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物,然后用流动的清水反复冲洗接触部位,至少持续 15-20 分钟。如果皮肤有破损,冲洗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加重伤口损伤。冲洗后不要随意涂抹药膏,应及时就医,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

第三种是吸入性中毒,比如吸入煤气、天然气、甲醛、农药喷雾等有毒气体。这种情况最危险的是缺氧,所以第一步要迅速将中毒者转移到空气新鲜、通风良好的地方,远离有毒环境。同时,解开中毒者的衣领、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因衣物束缚影响呼吸。如果中毒者出现呼吸困难、心跳停止,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并拨打 120 急救电话,等待专业医护人员到来。需要注意的是,救援者在进入有毒环境时,要做好自我防护,比如戴上口罩、手套,避免自己也中毒。

做好紧急处置后,后续的护理工作同样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中毒者的恢复速度和效果。

在医疗护理配合方面,家属要积极协助医生。比如,准确告知医生中毒物的种类、数量、中毒时间和症状,这能帮助医生更快制定治疗方案。如果医生给中毒者开了药物,要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不要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同时,密切观察中毒者的身体状况,比如体温、脉搏、呼吸、意识等,一旦出现异常(如高烧、呕吐加重、意识模糊),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在饮食护理上,中毒者的肠胃功能通常比较虚弱,需要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初期可以吃米汤、稀粥、烂面条等,避免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以免刺激肠胃。随着身体恢复,再逐渐增加食物种类,补充蛋白质(如鸡蛋、牛奶、瘦肉)和维生素(如新鲜蔬菜、水果),帮助身体修复。但要注意,有些中毒(如有机磷农药中毒)有特定的饮食禁忌,需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

在休息与环境护理方面,要为中毒者创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保持房间通风,温度控制在 22-24℃,湿度在 50%-60%,让中毒者能更好地休息。同时,要避免过多人员探视,减少外界干扰,让中毒者有足够的精力恢复身体。如果中毒者是儿童或老人,还要做好安全防护,比如防止跌倒、避免碰倒医疗器械等。

中毒虽然危险,但只要我们掌握正确的处置方法,做好科学的护理工作,就能最大程度降低伤害。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提高安全意识,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冷静应对,为生命保驾护航。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中毒护理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