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青少年焦虑抑郁高发,家长该如何察觉与应对?

青少年焦虑抑郁高发,家长该如何察觉与应对?

余奇 长沙市第九医院
2025年07月02日 8页 2281 海报 复制链接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中约有20%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症状,部分甚至发展为临床诊断的心理障碍。学业压力、社交困扰、家庭关系紧张、网络环境影响……种种因素让“情绪病”悄然侵袭着年轻一代。

青少年焦虑抑郁高发,家长该如何察觉与应对?

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家长在识别和干预青少年心理问题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实中,许多家长往往等到孩子出现明显异常(如成绩骤降、拒绝上学、自残行为)才意识到问题的存在,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一、为什么青少年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

青春期是人生中身心变化最为剧烈的阶段之一。在这个时期,大脑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尤其是负责情绪调节和决策的前额叶皮层仍在发育中,而主管情绪反应的边缘系统却高度活跃。这种生理特点使得青少年更容易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

此外,以下几个因素也加剧了他们心理问题的发生:

1.学业压力大

升学竞争激烈、考试频繁、作业繁重等现实压力,使不少青少年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进而产生焦虑、失眠、注意力下降等问题。

2.社交需求强烈但易受挫

青少年渴望被同伴接纳,但在社交媒体时代,外貌、表现、点赞数量等因素极易引发比较心理和自我怀疑,导致社交焦虑、孤独感甚至抑郁。

3.家庭沟通不畅

部分家长仍习惯以“权威式”方式教育孩子,忽视孩子的情绪表达,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孩子遇到困难时不愿倾诉,负面情绪长期积压,最终演变为心理问题。

4.网络信息过载

短视频、游戏、社交平台占据了大量时间,睡眠被打乱,注意力难以集中;同时,网络暴力、虚假信息、不良内容也容易对青少年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二、如何识别孩子的焦虑和抑郁信号?

1.情绪上的变化

经常闷闷不乐、烦躁不安

易怒、情绪起伏大

对原本感兴趣的事物失去兴趣

表达无望、无助的情绪,如“活着没意思”

2.行为上的改变

成绩明显下滑,学习动力下降

回避社交活动,不愿出门见人

睡眠紊乱(入睡困难、早醒或多睡)

食欲减退或暴饮暴食

自伤行为(如割腕、掐痕)、反复提及死亡话题

3.身体上的不适

头痛、胃痛、胸闷等躯体化症状频发

总是觉得累,缺乏精力

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

如果这些表现持续超过两周,并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三、家长应如何科学应对?

1.保持冷静,不要急于批评或指责

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时,往往是内心在“求救”。此时家长若一味责备“你怎么这么脆弱”,只会加重孩子的羞耻感和无力感。

正确的做法是:

表达理解和关心:“我注意到你最近好像不太开心,愿意跟我聊聊吗?”

尊重孩子表达的方式,不强迫倾诉

避免使用否定性语言,如“你想太多了”“别人比你还惨”

2.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渠道

每天抽出固定时间陪伴孩子,哪怕只是共进晚餐

倾听多于说教,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鼓励孩子表达情绪,比如问:“你最近有没有什么让你觉得特别烦的事情?”

3.合理调整学业期望

可以尝试:

和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而不是单方面施加压力

引导孩子看到努力的过程,而非只关注结果

鼓励孩子参与体育、艺术等活动,释放压力

4.寻求专业帮助,及时干预

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适合轻中度患者;

药物治疗:对于中重度抑郁或焦虑,医生可能会开具抗抑郁药物(如SSRIs)

家庭治疗:通过改善家庭互动模式,提升整体支持能力。

5.营造温暖稳定的家庭氛围

一个充满理解、鼓励和安全感的家庭环境,有助于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

建议家长:

避免家庭冲突,不在孩子面前争吵

共同参与家庭活动,增强归属感

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空间,尊重其成长节奏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是小事,也不是“长大就好了”的问题。它关乎一个人未来的情绪稳定性、人际关系、职业发展乃至生命安全。

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提供物质保障,更要成为孩子情绪世界的“守门人”。当你学会用耐心去倾听、用智慧去引导、用爱去包容,你会发现,那个曾经沉默寡言的孩子,正在慢慢向你敞开心扉。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青少年焦虑和抑郁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