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前,您需要知道的那些事
麻醉通过药物或其他方式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暂时失去感觉或意识,以减轻疼痛、恐惧和不适感,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然而,麻醉并非毫无风险,因此在手术前了解麻醉相关的注意事项至关重要。
麻醉主要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区域麻醉三大类。全身麻醉:使患者全身失去知觉和意识,通过静脉注射或吸入麻醉气体实现。适用于大型手术或需要患者完全不动的手术。局部麻醉:仅作用于身体的某一小区域,如拔牙时的局部注射。患者保持清醒,但麻醉区域无痛感。区域麻醉(如脊柱麻醉、臂丛神经阻滞等):通过注射麻醉药物到神经丛或脊髓周围,使身体某一部分区域失去感觉和运动能力。患者可能保持清醒或轻度镇静。
尽管现代麻醉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过敏反应:对麻醉药物或辅助药物产生过敏反应。呼吸抑制:全身麻醉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导致呼吸困难或停止。低血压和心动过缓:麻醉药物可能引起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术后恶心和呕吐:是常见的麻醉后反应,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认知功能障碍:极少数情况下,老年患者或特定人群可能出现术后短暂或长期的认知问题。
在手术前,麻醉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以确定最适合的麻醉方式和预防潜在风险。评估内容通常包括:麻醉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家族遗传病史等,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可能影响麻醉的因素。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基本生命体征,以及检查口腔、气道、心肺等重要器官的功能状态。根据需要,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血液检查,以及心电图、胸片或CT等影像学检查。这些检查有助于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麻醉耐受性。
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术前准备。包括按时服药(但需注意部分药物在手术前需停用或调整剂量)、调整饮食(如术前禁食禁水)等。告知医生您正在使用的所有药物,特别是抗凝药、降糖药、降压药等。这些药物可能会影响麻醉效果和手术安全性,需要在术前停用或调整剂量。手术前应尽量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同时,戒烟限酒也有助于提高麻醉耐受性和减少术后并发症。手术当天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和鞋子,便于穿脱和检查。同时,避免佩戴任何饰品或隐形眼镜等物品,以免在手术过程中造成麻烦。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需要按照医护人员的指示进行配合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对于全身麻醉的患者来说,他们将处于无意识状态无法配合;但对于局部麻醉或区域麻醉的患者来说,则需要保持清醒并遵循医护人员的指示进行呼吸、体位调整等操作。
监测生命体征:术后患者将被送往恢复室进行密切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基本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疼痛程度的评估。家属需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患者的观察和记录工作。疼痛管理:术后疼痛是常见的现象,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开具相应的止痛药物以缓解疼痛。患者需按时服药并注意观察药物反应和疼痛变化情况。
饮食调整:术后饮食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初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逐渐过渡到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伤口愈合和胃肠道功能恢复。
活动与休息:术后适当的活动和休息对于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至关重要。患者应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适度的活动,如翻身、深呼吸、腿部运动等,以预防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观察术后并发症:术后,患者和家属应密切观察有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出血、感染、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术后,患者可能会因为疼痛、活动受限、对恢复的不确定感等原因而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此时,心理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家人陪伴:家人的陪伴和关心是患者最强大的心理支柱。家人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倾听他们的感受,鼓励他们积极面对困难。
专业心理咨询:对于情绪波动较大的患者,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心理咨询,患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学会应对压力的方法,重建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