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肠子“堵”了该怎么办
在人体的消化系统中,肠道如同一条蜿蜒曲折的“交通要道”,负责将食物消化、吸收后,把残渣排出体外。然而,这条要道有时也会遭遇“交通堵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肠梗阻。肠梗阻一旦发生,若不及时处理,会严重威胁身体健康,那么肠子“堵”了究竟该怎么办呢?
肠梗阻:不容小觑的肠道危机
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简单来说,就是肠道被“堵住”了,食物、消化液等无法正常通行。它可以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和血运性肠梗阻等类型。机械性肠梗阻较为常见,多是由于肠腔堵塞(如粪块、异物)、肠管受压(如肠扭转、肠套叠、肿瘤压迫)或肠壁病变(如先天性肠道闭锁、炎症性狭窄)等原因引起;动力性肠梗阻则是由于神经抑制或毒素刺激导致肠壁肌肉运动紊乱,使肠蠕动丧失或肠管痉挛,以致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血运性肠梗阻则是因为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使肠管血运障碍,继而发生肠麻痹,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
肠梗阻的症状较为明显,患者通常会出现腹痛、呕吐、腹胀和停止排气排便等表现。腹痛一般是阵发性绞痛,疼痛部位多在脐周,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变为持续性腹痛;呕吐是肠梗阻的早期症状之一,呕吐物开始为胃内容物,后期可能为胆汁或粪样物;腹胀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高位梗阻腹胀不明显,低位梗阻则腹胀明显;而停止排气排便则是肠梗阻的重要信号,但需注意,不完全性肠梗阻时,可能仍有少量排气排便。
及时就医:精准诊断是关键
当出现上述肠梗阻症状时,千万不要自行处理或拖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的问诊、体格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来明确诊断。腹部X线平片是诊断肠梗阻的常用方法,它可以显示肠管扩张、气液平面等特征性表现,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肠梗阻以及梗阻的部位和程度。腹部CT检查则更为精准,能够清晰地显示肠管的结构、梗阻的原因以及周围组织的情况,对于明确病因、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血液检查、电解质检查等也有助于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严重程度。
积极治疗:多管齐下解危机
保守治疗:轻度梗阻的“缓和剂”
对于单纯性、不完全性肠梗阻,尤其是早期粘连性肠梗阻,医生通常会先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这包括胃肠减压,通过胃管将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吸出,减轻肠腔内的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缓解腹胀和腹痛症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由于肠梗阻患者会出现呕吐、禁食等情况,容易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营养物质,维持身体的内环境稳定;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肠梗阻时,肠道内的细菌容易繁殖并移位,引发感染,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同时,还会给予患者促进肠蠕动、缓解肠痉挛的药物,帮助肠道恢复正常的蠕动功能。
手术治疗:严重梗阻的“必杀技”
如果保守治疗无效,或者患者出现绞窄性肠梗阻、肿瘤引起的肠梗阻、先天性肠道畸形等情况时,就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主要是解除梗阻的原因,如切除肿瘤、解除肠扭转、复位肠套叠等,同时根据肠道的损伤情况,进行肠切除吻合术或肠造口术等。绞窄性肠梗阻病情凶险,发展迅速,若不及时手术,可导致肠管坏死、穿孔,引发严重的腹膜炎和感染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于怀疑有绞窄性肠梗阻的患者,应尽快手术探查,争取在肠管坏死前解除梗阻,恢复肠道的血运。
预防复发:日常护理不能少
肠梗阻治愈后,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日常生活中的预防和护理同样重要。在饮食方面,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对于曾经发生过肠梗阻的患者,应避免食用难以消化、容易产生气体的食物,如糯米、豆类、洋葱等。同时,要适当进行运动,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此外,还要积极治疗肠道原发疾病,如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等,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肠道问题,预防肠梗阻的再次发生。
肠梗阻就像肠道的一场“交通大堵塞”,给身体健康带来诸多危害。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及时就医,积极治疗,并做好日常预防和护理工作,就能够有效应对肠梗阻,让肠道这条“交通要道”重新恢复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