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拖延:牙齿可能“下岗”
提到口腔问题,人们常先想到蛀牙,却易忽视牙周病的危害。事实上,牙周病是成年人牙齿脱落的首要原因,它如同“沉默的侵蚀”,初期症状轻微,若拖延不治,会逐渐破坏牙齿周围的支持结构,最终让牙齿“下岗”。了解其发展过程、危害并及时干预,才能守住牙齿。
一、牙周病:从“轻微不适”到“牙齿松动”的渐变
牙周病是发生在牙周组织(包括牙龈、牙槽骨、牙周膜)的慢性炎症,主要由牙菌斑中的细菌引发,发展过程渐进,不同阶段症状和危害各异。
早期:牙龈炎
这是牙周病的初始阶段,主要表现为牙龈红肿、刷牙出血。比如刷牙时牙刷沾有血丝,吃较硬食物会留下血痕。此时病变仅在牙龈,牙槽骨未受影响。若及时洗牙清除牙菌斑和牙结石,炎症可完全消退,牙龈恢复健康。但此阶段症状不明显,很多人误以为是“上火”,随便吃消炎药就搁置不管,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中期:牙周炎
若牙龈炎未控制,炎症会向深层发展,侵犯牙周膜和牙槽骨,进入牙周炎阶段。此时牙龈与牙齿分离形成“牙周袋”,袋内积存更多细菌和食物残渣,加重炎症。患者会出现牙龈萎缩、牙根暴露,牙齿变长;伴有口臭,刷牙也难以消除;咬东西时疼痛或无力,部分牙齿开始松动。此阶段牙槽骨已开始吸收,但通过专业牙周治疗,如龈下刮治清除牙周袋内的细菌和牙结石,仍能阻止病情进展,保留牙齿功能。
晚期:重度牙周炎
拖延到这个阶段,牙槽骨大量破坏,牙齿失去“地基”,松动明显,轻轻一碰就晃动。牙周袋进一步加深,反复出现脓肿,疼痛剧烈,严重影响进食。最终,牙齿会因无法承受咀嚼压力而脱落,或不得不被医生拔除。此时即使治疗,也只能尽量保留剩余牙槽骨,难以恢复牙齿原有的稳固度。
二、牙周病为何会“吃掉”牙齿?
牙齿稳固生长离不开牙周组织的支持:牙龈像“外套”包裹牙齿根部,牙槽骨是牙齿生长的“土壤”,牙周膜像“弹性绷带”连接牙齿与牙槽骨,缓冲咀嚼压力。
牙周病的罪魁祸首是牙菌斑。牙齿表面的牙菌斑若未及时清除,会逐渐矿化形成牙结石,牢牢附着在牙齿上。牙结石上的细菌不断释放毒素,刺激牙龈发炎,导致牙龈红肿出血。随着炎症持续,身体免疫系统对抗细菌时,牙槽骨会逐渐被“溶解”吸收。就像水土流失会让树木倾倒一样,牙槽骨吸收使牙齿支持力越来越弱,从轻微松动到严重松动,最终脱落。
值得注意的是,牙周病的破坏不可逆,牙槽骨一旦吸收就无法再生,这也是牙周病拖延不得的关键原因。而且,牙周病还可能影响全身健康,研究发现,它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早产等都有一定关联,可谓“小病不治,大病缠身”。
三、及时干预:守住牙齿的“防线”
牙周病的治疗效果与干预时机密切相关,不同阶段治疗方法不同。
早期牙龈炎:治疗较简单,洗牙去除牙菌斑和牙结石,配合正确刷牙及使用牙线,可控制炎症。通常洗牙后1-2周,牙龈出血、红肿症状会明显改善。
中期牙周炎:需深入治疗,除洗牙外,还应进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清除牙周袋内细菌、牙结石和病变组织,平整牙根表面,使牙龈重新附着。部分患者可在牙周袋局部用抗菌药辅助控炎。治疗后要定期复查,一般每3-6个月复查一次,及时清除新结石。
晚期重度牙周炎:治疗难度大大增加,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牙周翻瓣术,将牙龈翻开,彻底清除深层的细菌和牙结石,修整牙槽骨形态。对于严重松动、无法保留的牙齿,只能拔除后再进行修复,如种植牙、活动假牙等,但这些修复方式不仅费用高,效果也远不如天然牙。
日常预防:不给牙周病“可乘之机”
预防牙周病,关键在于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减少牙菌斑和牙结石的形成。
正确刷牙:每天早晚各刷牙一次,每次不少于2分钟,采用“巴氏刷牙法”,将牙刷毛与牙齿呈45度角轻压在牙龈边缘,小幅度来回颤动,可清洁牙齿表面并按摩牙龈。
使用辅助工具:刷牙仅能清洁约70%的牙齿表面,牙间隙需用牙线或牙间刷清理,且每天至少使用一次,以清除牙缝食物残渣和牙菌斑。
定期洗牙:即便每天认真刷牙,仍可能形成牙结石,建议每年洗牙1~2次,以清除牙结石,预防牙龈炎和牙周炎。
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减少甜食和酸性食物摄入,吃完及时漱口;戒烟,吸烟会降低牙龈抵抗力、加重牙周病发展;定期口腔检查,出现牙龈出血、口臭、牙齿松动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牙周病可怕在于“渐进性”和“隐匿性”,出现明显疼痛或牙齿松动时,常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定期检查并及时治疗,才能让牙齿陪伴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