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膝关节置换术:手术室为关节“换新装”

膝关节置换术:手术室为关节“换新装”

黄燕 容县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
2025年07月16日 36页 2607 海报 复制链接

当膝关节因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严重磨损,导致行走时如“刀割般疼痛”,甚至出现“O型腿”“X型腿”等畸形时,膝关节置换术便成为患者重获行动自由的关键选择。这项被称为“关节重生术”的手术,通过为受损关节“换新装”,让无数患者告别病痛,重新挺直腰杆站立。

一、手术原理:为关节“定制新衣”

膝关节置换术是精准切除病变关节表面软骨及部分骨质,用人工假体替代磨损部分。全膝关节置换术要切除股骨远端、胫骨近端约1厘米骨组织,在髌骨表面装聚乙烯垫片形成新关节面,假体材料能模拟自然关节功能。2025年6月,北医三院完成世界首例机器人辅助生物型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采用3D打印生物型假体,可“生物融合”,使用寿命比传统假体长5 - 10年。

二、手术流程:毫米级精度的“关节雕刻”

1. 术前规划:三维建模定方案
通过CT扫描获取患者骨骼数据,利用计算机软件构建三维模型。医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截骨、假体放置等操作,精确计算截骨角度(通常股骨侧截骨5-7度,胫骨侧截骨3-5度)和假体型号,确保术后下肢力线偏差不超过3度。

2. 术中操作:四步完成“关节换装”

o 暴露关节:沿髌骨上方8厘米做纵切口,逐层分离肌肉、韧带,翻转髌骨暴露关节腔。

o 精准截骨:使用导航系统或机器人臂定位,切除病变骨组织。例如,股骨远端截骨需保留后交叉韧带附着点,以维持关节稳定性。

o 假体试模:安装临时假体,测试关节活动度(需达到0-120度)、内外翻稳定性,调整至最佳状态。

o 永久固定:在骨面涂抹骨水泥,依次植入胫骨托、聚乙烯垫片、股骨髁假体,最后复位髌骨并缝合切口。

3. 术后即刻:疼痛管理与早期康复
采用多模式镇痛(如局部麻醉药浸润、静脉镇痛泵),使术后疼痛评分控制在3分以下(0 - 10分制)。术后6小时做踝泵运动,24小时内借助助行器站立,48小时后开展直腿抬高训练防深静脉血栓。

三、技术革新:从“经验手术”到“智能时代”

1. 机器人辅助:毫米级误差控制
传统手术截骨误差或达2 - 3毫米,机器人系统实时追踪骨骼,误差可控制在0.5毫米内。2025年国产手术机器人实现双模式注册,能动态调截骨平面,假体覆盖率超98%。

2. 个性化假体:量体裁衣的关节
基于患者骨骼形态的3D打印假体,可完美贴合解剖结构。例如,针对严重骨缺损患者,定制“楔形增厚”假体可填补缺损,避免使用延长杆,减少术后疼痛。

3. 快速康复(ERAS):48小时出院成现实
通过优化麻醉方案(如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微创切口(10-12厘米)和早期康复介入,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从7天缩短至2-3天。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数据显示,采用ERAS方案的患者,术后1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较传统组提高15分。

四、术后管理:科学康复是关键

1. 预防感染:抗生素使用与伤口护理
术后24小时内静脉使用一代头孢菌素,伤口每2天换药一次,保持干燥。若出现红肿、渗液,需立即进行细菌培养并调整抗生素。

2. 抗凝治疗:降低血栓风险
术后12小时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持续10-14天。同时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IPC)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3. 功能锻炼:分阶段恢复肌力

o 术后1-2周: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泵运动,每日3组,每组15次。

o 术后3-6周:借助固定自行车进行低阻力训练,逐步增加屈膝角度至90度。

o 术后3个月:可进行游泳、慢走等低强度运动,避免深蹲、爬山等高负荷动作。

五、适应症与禁忌症:严格筛选保障安全

适应症:终末期骨关节炎(影像学显示关节间隙消失)、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等,经6个月保守治疗无效且疼痛VAS评分≥7分的患者。
禁忌症:活动性感染、严重骨质疏松(骨密度T值≤-3.5)、帕金森病等神经肌肉疾病患者。

总结

膝关节置换术已从“大手术”转变为“精准化、微创化”的常规治疗。随着机器人技术、3D打印和快速康复理念的普及,未来患者将享受更安全、更高效的关节重生体验。正如一位术后患者所说:“现在走路像踩在云朵上,终于找回了年轻时的轻盈!”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膝关节置换术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