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无痛分娩大揭秘!
在人生的旅途中,生育是女性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而分娩过程中的疼痛常常让许多准妈妈心生畏惧。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无痛分娩技术应运而生,为产妇带来了极大的福音。
一、什么是无痛分娩?
无痛分娩,在医学上更准确地被称为“分娩镇痛”。这是一项通过现代医学手段,在分娩过程中减轻甚至消除产妇疼痛感的技术。无痛分娩并不是让分娩变得完全没有痛感,而是将疼痛感控制在可耐受的范围内,让产妇能够更加舒适、清醒地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二、分娩镇痛的意义
分娩镇痛旨在有效缓解产妇从临产至第二产程全程的疼痛,这种疼痛在第一产程主要源于宫缩导致的子宫肌缺血缺氧及宫颈扩张引发的肌肉过度紧张,疼痛信号通过交感神经的胸神经10、11、12后段传递至脊髓;而在第二产程,疼痛还增加了胎头对盆底、阴道及会阴的压迫感,经由骶神经2、3、4的感觉纤维传递至脊髓。此外,产妇的紧张与焦虑情绪可能加剧这一疼痛过程,形成害怕-紧张-疼痛综合征的恶性循环。分娩镇痛不仅针对这些疼痛源头,还可能促进子宫血流,减少因疼痛导致的产妇过度换气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分娩镇痛的种类
分娩镇痛的方法多样,旨在减轻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痛苦。其类型主要分为非药物性镇痛与药物性镇痛两大类。
非药物镇痛:鉴于产痛常与精神紧张紧密相连,产前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它强调分娩乃自然生理过程,鼓励产妇建立积极心态。非药物镇痛策略涵盖了多种身心调节方法,如深呼吸练习,通过特定的呼吸模式来放松身心;全身按摩,以缓解肌肉紧张与疲劳;家属陪伴,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与安慰;以及导乐陪伴分娩,由经验丰富的导乐师给予全程指导和鼓励。这些方法既可单独实施,也可与药物镇痛相结合,以达到更佳的镇痛效果。
药物镇痛则包括全身阿片类药物麻醉与椎管内麻醉镇痛两种形式。
全身阿片类药物麻醉:通过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方式给予,如哌替啶、芬太尼、瑞芬太尼、纳布啡等,这些药物主要发挥镇静作用,能让产妇产生一定的欣快感,但镇痛效果相对有限,且可能伴随恶心、呼吸抑制、胃肠道排空延迟、胎心变异减少及新生儿呼吸抑制等副作用。此外,还有患者自控性镇痛(PCA)技术,允许产妇根据自身疼痛程度调整药物剂量。
椎管内麻醉镇痛:作为更为精准的镇痛方式,它利用局麻药作用于特定脊髓区域,实现感觉神经的阻滞,包括腰麻、硬膜外麻醉及腰硬联合麻醉。其优点在于镇痛效果确切,作用平面稳定,不易引起运动神经阻滞,且药物剂量易于控制,能长时间维持镇痛状态。然而,若麻醉平面控制不当,可能引发严重呼吸抑制等风险。其他潜在并发症还包括低血压、局麻药毒性反应、过敏反应、麻醉后头痛、神经损伤、产时发热及第二产程延长等。因此,麻醉医师需具备高超的麻醉技术,并熟悉各类并发症的紧急处理措施。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硬膜外麻醉时,应严格控制第二产程时间,初产妇不宜超过4小时,经产妇则不应超过3小时。
四、无痛分娩的安全性
无痛分娩虽然带来了诸多好处,但许多准妈妈仍然对其安全性心存疑虑。事实上,无痛分娩是一项安全成熟的技术,已经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多年。
首先,无痛分娩所使用的麻醉药物浓度和剂量远低于剖宫产手术麻醉的量,经由胎盘吸收的药物量微乎其微,对胎儿并无不良影响。其次,无痛分娩的整个过程需要妇产科医生与麻醉科医生共同监测产妇情况,以确保母婴安全。
当然,无痛分娩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低血压、较轻微的头痛等,但这些并发症大多轻微且可控。此外,无痛分娩还可能对产程和胎盘血供产生一定影响,但总体上利大于弊。
五、无痛分娩的禁忌症
无痛分娩虽然好处多多,但并非所有产妇都适合采用。一般来说,以下情况的产妇需要谨慎选择或避免无痛分娩:
凝血功能障碍:患有凝血功能障碍的产妇在无痛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出血不止的情况。
药物过敏:对麻醉药物过敏的产妇应避免无痛分娩。
腰部外伤史:曾经有腰部外伤史的产妇在穿刺过程中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
疤痕子宫:疤痕子宫的产妇在无痛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子宫破裂等严重并发症。
在选择无痛分娩之前,产妇需要进行详细的身体评估,并听取妇产科医师和麻醉医师的专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