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丙肝”,共创“肝净”明天
丙型肝炎(以下简称"丙肝")是威胁人们健康的"隐形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2023年全球有超过5000万人受丙肝之苦,而在我国,这一数字同样高达401万。丙肝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由于其特殊的传播途径和不典型的临床症状,等到确诊时已经出现了不可逆转的肝脏损害,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也为社会造成巨大的医疗负担和不稳定因素。因此,提高公众对丙肝的认知及预防措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丙肝的临床症状并不典型,患者在疾病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或仅稍有不适,如发热、乏力、腹部不适、食欲下降等,这些症状并不典型,因此极易被误认为"最近太忙了"或"我只是需要好好休息"等常见情况。有些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或巩膜黄染,严重者出现尿色加深。但由于这种表现在肝脏损伤的过程中进展十分缓慢,因此在早期容易被忽视,随着疾病进展,慢性丙肝患者可能出现黄疸加重,进而出现肝脏衰竭,甚至增加罹患肝癌的风险,威胁生命。
丙肝的传播途径通常为血液或体液传播、性接触传播以及母婴传播。在1993年以前,经由输血和血液制品传播为我国最主要的丙肝传播途径。随着对献血者及血液制品加强病毒筛查,经上述途径发生感染的情况很少发生。现阶段的主要传播方式为:
(1)经破损皮肤和(或)黏膜传播:包括使用未经严格灭菌的医疗和美容器械;共用剃须刀、牙刷、使用非一次性器材文身或打耳洞等。值得注意的是,静脉注射药品或吸毒者共用注射器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2)性传播:与丙肝病毒感染者进行无保护性行为和有多个不固定伴侣者,更容易被感染。
(3)母婴传播:丙肝病毒抗体阳性的母亲有几率将病毒传播给腹内胎儿或在分娩时传染新生儿。
这么多传播途径,丙肝似乎防不胜防,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感染者拥抱、共用餐具或水杯、甚至打喷嚏、咳嗽等没有皮肤或黏膜破损或其他血液暴露的接触行为是不会传播丙肝病毒的。
由于丙肝疫苗尚未普及,因此对于丙肝的预防工作尤为重要,预防丙肝的关键措施包括:
(1)在正规医疗机构接受注射、输液等侵入性操作;
(2)使用一次性或彻底消毒的修足、纹身、打耳洞工具;
(3)不共用个人用品,如剃须刀、牙刷等;
(4)拒绝吸食毒品或药物滥用行为,不共用注射器;
(5)避免无保护性行为,杜绝多个性伴侣关系;
(6)对育龄妇女和新生儿进行丙肝病毒抗体筛查和必要的干预;
丙肝的防治是一场持久战,为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助力实现世界卫生组织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目标,作为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我们需普及丙肝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防范意识,主动进行丙肝筛查,积极治疗。在世界肝炎日来临之际,让我们共同努力,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消除肝炎,积极行动",携手打造"肝净"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