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认知障碍,中医来帮忙:痴呆的早期识别与干预
老年模式

认知障碍,中医来帮忙:痴呆的早期识别与干预

曹泽慧 四川蓝生脑科医院
2025年09月10日 10页 1993 海报 复制链接

认知障碍是指由于大脑功能受损,导致记忆、思维、语言、判断、情绪和社会交往能力等出现明显下降,并影响到日常生活功能的一系列表现。

早期表现:可能只是偶尔忘事、找词困难、对熟悉的事物失去兴趣、性格或情绪发生改变(如多疑、易怒、淡漠)、对时间或地点感到困惑等。

进展期:随着病情发展,记忆力丧失会越来越严重,无法记住近期事件,甚至亲近的人;语言能力下降,难以理解或表达;判断力受损,可能做出危险行为;生活自理能力减退,需要他人照顾。

中医如何看待认知障碍?

在中医理论中,虽然没有直接的“痴呆”病名,但其症状与“健忘”、“失智”、“呆病”、“痴呆”等病症的描述高度吻合。中医认为,导致认知障碍的主要病机在于“本虚”和“标实”。

本虚(根本原因):

肾精亏虚:肾藏精,精生髓,髓通于脑。肾精不足,脑髓失养,是认知障碍的根本。

脾胃虚弱: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不足,脑失所养。

肝血不足:肝藏血,主疏泄,肝血亏虚则生风、扰神,导致心神不安,神明失用。

心脾两虚:心主神明,脾主运化,心脾俱虚则气血化源不足,心神失养。

标实(表现出来的病理产物):

痰浊:痰湿内生,蒙蔽清窍,阻碍气血上行于脑,影响脑功能。

血瘀:气滞血瘀,血液循环不畅,脑络受阻,脑失所养。

热扰心神:某些情况下的“火气”上扰,导致心神不宁,出现烦躁、多疑等。

总而言之,中医认为认知障碍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尤其是肾、脾、肝、心的功能减退,导致气血津液代谢异常,最终形成痰浊、血瘀等病理因素,蒙蔽清窍(指大脑和感官的通路),扰乱心神,从而出现认知功能的全面下降。

早期识别:细微之处见端倪

1.观察“神”:“神”在中医里是指生命的精气神,是人的精神状态。

早期表现:精神不如从前,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眼神不如以前有光彩,对周围事物兴趣减退,表情淡漠或多疑。

2.倾听“言”:通过与患者或家属的交流,了解其言语的变化。

早期表现:找词困难,说话犹豫,有时会说错话或表达不清,遗忘近期发生的事情(如刚吃过饭又问饿不饿),重复问同一个问题。

3.审“色”:观察患者的面色。

早期表现:面色晦暗、萎黄,失去往日的红润光泽。

4.触“形”:触诊患者的身体,尤其是腹部和脉象。

早期表现:

体型改变:可能出现体型消瘦或虚胖。

舌象:舌质淡、舌苔白或黄腻、舌体胖大或有齿痕(提示脾虚湿盛);舌质暗红,舌苔少(提示阴虚火旺);舌下静脉曲张(提示血瘀)。

脉象:脉细弱(肾精亏虚、气血不足)、脉滑(痰湿内阻)、脉沉涩(血瘀)。

5.闻“味”:观察患者是否有异常气味,如口臭等。

中医的“延缓干预”:从根本上调理

1.中药调理:

补肾精:常用生地黄、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何首乌等,滋补肾精,填补脑髓。

健脾益气:常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等,健脾益气,生化气血,濡养脑窍。

益气养血:常用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四物汤基础),养血活血,改善脑部供血。

化痰降逆:常用半夏、陈皮、茯苓、石菖蒲、远志等,祛痰开窍,改善脑部“痰浊”阻滞。

活血化瘀:常用丹参、川芎、桃仁、红花等,改善脑部微循环,疏通脑络。

安神定志:常用酸枣仁、柏子仁、龙骨、牡蛎等,宁心安神,改善失眠、多疑等症状。

具体方药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由专业中医师进行辨证施治。

2.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如百会、四神聪、风池、太阳、内关、足三里等,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健脑益智,安神定志。

针灸对于改善记忆力、注意力、缓解烦躁情绪等都有积极作用。

3.推拿按摩:

对头面部、颈部、四肢等特定穴位进行按摩,可以舒缓经络,促进气血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大脑供血。

4.食疗与生活起居指导:

饮食:推荐食用有健脑益智作用的食物,如核桃、黑芝麻、鱼类(富含Omega-3脂肪酸)、蔬菜水果等。避免油腻、辛辣、高盐食物。

起居: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结语

认知障碍虽然令人担忧,但并非无药可医,也并非只能坐等衰退。中医以其独特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优势,为我们提供了早期识别和延缓干预的有效途径。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出现了早期的认知变化,请不要忽视,可以尝试咨询专业的中医师。通过中医的智慧,我们能够更全面地呵护大脑健康,守护宝贵的认知能力,让晚年生活更加充实和有质量。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认知障碍中医痴呆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