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不可轻视!护理攻略看这里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主要影响人体的关节,导致疼痛、肿胀及活动受限。随着病情的发展,它还可能对身体其他部位造成影响,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不便与挑战。面对类风湿关节炎,理解其病因和病程特点对于患者至关重要,这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自身的健康状况并为积极应对这一长期挑战奠定基础。了解疾病的本质,是迈向管理与适应的第一步。
1关节怕“锈住”,每天搓搓揉揉动一动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就像生了锈的门轴,长时间不动就更容易僵硬、疼痛,甚至活动受限,特别是早上醒来时,手指、手腕、膝盖等部位常常感到像被胶水粘住一样,这就是医学上常说的“晨僵”,这种情况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会进一步影响日常生活和行动能力。面对晨僵,不能“躺平”,而是要“动起来”。在起床后不要急于做重活,可以先用温热毛巾敷在僵硬的关节上几分钟,帮助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然后轻轻地搓搓手、揉揉腕、转转脚踝,做一些温和的伸展动作,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是在给关节“除锈”,有助于恢复灵活性、减轻疼痛感。每天坚持适度锻炼,比如慢走、水中运动或太极,不仅能增强肌肉力量,还能保护关节免受进一步损伤。运动要循序渐进,不能太猛,也不能偷懒,只有持续规律地“保养”,才能让关节保持灵活状态,避免“越不动越僵、越僵越痛”的恶性循环。
2吃药别“看心情”,定时定量才是“护身符”
很多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都有一个误区,觉得症状轻了就可以停药,或者想起来才吃、想吃多少吃多少,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它不像感冒那样吃了药就能马上好,而是一个需要长期控制的过程。目前使用的药物,如抗风湿药、非甾体抗炎药以及生物制剂,并不是单纯止痛药,而是为了控制炎症、延缓关节破坏。如果擅自减药或停药,病情可能会反复发作,甚至导致不可逆的关节损伤,所以按时按量服药就像是给自己加了一道“护身符”,能有效减少炎症反应、防止关节进一步恶化,同时还要注意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以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用药方案,有些患者担心药物副作用,其实只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大多数人都能耐受良好。吃药这件事,不能靠感觉,更不能随心情,而是要坚持科学管理,把疾病控制在稳定状态。
3小手别“较劲”,用粗柄工具、开大盖瓶
类风湿关节炎最容易侵犯的就是手指的小关节,导致握力下降、捏东西困难、拧不开瓶盖等问题,很多患者一开始不重视,总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结果慢慢发展成手指变形、功能丧失。为了避免关节过度劳损,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借力”,而不是“硬拼”,例如可以选择把手比较粗大的牙刷、剪刀、锅铲,这样能减少手指用力;使用带防滑纹路的餐具或杯子,也能帮助抓握更稳;打开瓶盖时可以用掌心压着旋转,而不是单靠手指发力;厨房里还可以准备一些省力型开罐器、切菜器,减少手部负担;洗澡时可以选用带吸盘的肥皂盒,避免肥皂滑落;穿衣服尽量选择松紧腰头或魔术贴设计的款式,减少系扣子、拉拉链的动作。这些小细节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日积月累下来,却能大大减轻手部关节的压力,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4天冷穿成“小面包”,关节裹暖少发作
天气一变冷,很多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就会明显感觉到关节酸胀、僵硬加重,尤其是手指、膝盖、肩膀这些部位,仿佛提前知道要下雨一样,这并不是错觉,寒冷确实会诱发或加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因为低温会导致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变差,使得关节周围的组织供氧不足,加剧炎症反应和疼痛感,所以在气温变化较大的季节,特别是秋冬交替和早春时节,一定要特别注意保暖。外出时可以戴上手套、护膝、围巾,睡觉时也可以在床边放个电热毯预热被窝,或者使用热水袋敷在膝盖上;家里空调温度不宜过低,湿度也要适当调节,避免湿冷环境加重不适;穿衣不必追求时尚,而要以“暖”为主,把自己穿得像个“小面包”也没关系;除了外部保暖,内部调理也很重要,可以适量喝些姜汤、红糖水来驱寒,增强身体御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