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胃炎到胃癌:胃部疾病的演变与防治策略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胃部疾病日益常见,而胃炎与胃癌之间的潜在关联更是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了解从胃炎到胃癌的发展过程,对于疾病的早期预防和干预至关重要。
一、胃炎——胃病变起始点
胃,在出生时通常是红润光泽且健康的,但随着年龄增长与生活方式变化,胃黏膜遭受诸多不良因素攻击。幽门螺杆菌感染首当其冲,这种细菌能够在胃内的酸性环境中生存,其螺旋形结构使其易于钻透胃黏膜,引发炎症反应。全球近半人口受染,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感染率甚至更高。
除了幽门螺杆菌,不良饮食习惯像长期饮酒,会破坏胃黏膜上皮细胞,致黏膜下血管收缩,减少血供,削弱胃黏膜自我修复能力。熬夜乱人体生物钟,扰乱胃肠道蠕动和消化液分泌节律,使胃酸分泌失调,引发胃黏膜损伤和炎症。
胃炎阶段,患者常出现上腹部隐痛、胀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这些症状较轻,易与其他消化问题混淆而被忽视。若此时能及时察觉,采取正确措施,如检测并根除幽门螺杆菌,同时调整饮食作息,多吃蔬果,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保证充足睡眠,胃炎是有可能自动愈合的。
二、萎缩性胃炎——胃炎的进阶
胃炎若未得到有效治疗,胃黏膜会持续受损,进而发展为萎缩性胃炎。在这一阶段,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变薄,这与长期炎症、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及自身免疫因素相关。
胃黏膜萎缩后,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功能受影响,患者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等症状加重,还可能出现贫血、消瘦。而且,其胃黏膜上皮细胞易发生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研究显示萎缩性胃炎患者患胃癌风险比常人高数倍。
对于萎缩性胃炎的诊断,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是重要的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血管纹理等变化,并在可疑部位取组织进行病理分析,以确定是否存在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等病变。
三、肠上皮化生——危险的信号出现
萎缩性胃炎持续发展,胃黏膜修复异常时会出现肠上皮化生,这意味着胃黏膜上皮被类似肠黏膜上皮替代,其中大肠型与胃癌关系更紧密。
在肠皮化生阶段,细胞代谢、增殖改变,基因表达异常,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受抑,细胞癌变风险上升。患者虽可能无明显特异性症状,但此时胃部已经处于高度警惕的状态。
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和病理监测对于发现肠上皮化生的进展至关重要。一旦发现肠上皮化生,患者需严控饮食,禁食腌制、熏烤、油炸等致癌食物,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若未清除)要积极治疗,且遵医嘱补充维生素 C、E、叶酸等抗氧化和营养物质,通过这些方式减缓病变发展,在胃癌发生前尽力干预,把握治疗时机,降低恶化风险。
四、异型增生——胃癌的直接前奏
异型增生是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细胞形态结构异常,细胞核增大深染、排列紊乱,依程度分轻、中、重度,重度异型增生是胃癌高风险前驱病变。
此阶段患者可能有上腹部疼痛加剧、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表现,但不具特异性,确诊靠胃镜与病理活检。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及时干预有逆转可能,药物治疗可保护胃黏膜、促进修复与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局部病变明显可用内镜下治疗,如 EMR 或 ESD 切除病变组织防癌变。
重度异型增生因癌变风险极高,多建议手术切除病变部位,彻底消除隐患。这一阶段的精准诊断与恰当治疗对阻断胃癌进程意义重大,为患者争取更好预后。
五、胃癌——敲响健康的警钟
异型增生发展到癌细胞突破基底膜、侵入胃壁深层组织时,胃癌便形成了。早期胃癌症状不明显,仅有上腹部不适、隐痛、消化不良等非特异性表现,易与胃炎或胃溃疡混淆而延误诊断。病情发展后,患者会出现消瘦、乏力、黑便、呕血、腹部肿块、淋巴结肿大等中晚期症状,治疗难度大增,预后不佳。
胃癌治疗方法多样,有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手术是主要手段。早期胃癌根治术有治愈可能,中晚期则需手术结合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来延长生存期、提升生活质量。可见,胃癌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起着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