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带你看懂--“血、尿、便”检验三大常规项目!
在医学领域的星空中,有那么三位不为人知却极为关键的“侦探”,它们通过细微的观察和精准的分析,向我们揭示身体的秘密,它们就是血、尿、便检验这三大常规项目,它们是如何发现人体内部隐藏的蛛丝马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三位“侦探”的非凡能力吧!
(一)血常规检查
1.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
参考值: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
临床意义:
①生理性增多:剧烈活动、恐惧、胎儿和新生儿等。
②病理性增多:先天性心脏病、肿瘤或肾脏疾病等。
③生理性减少:妊娠中后期、老年群体、婴儿至15岁儿童。
④病理性减少: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贫血等。
2.红细胞计数(RBC):提示累及红细胞系统的疾病
参考值: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
临床意义:
①计数值增多:严重脱水、肾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
②计数值减少:各种贫血、大量失血、重症寄生虫等。
3.白细胞计数(WBC):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值:成人(4.0~10.0)×109/L;儿童(5.0~12.0)×109/L。
临床意义:
①计数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急性出血等。
②计数减少:常见于伤寒、脾功能亢进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
参考值:嗜酸粒细胞0.5%~5.0%(0.05~0.5)×109/L;嗜碱粒细胞0%~1%(0~0.1)×109/L等。
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等;嗜酸粒细胞增多见于某些血液病、寄生虫病,减少见于副伤寒等;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结核病等;嗜碱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5.血小板计数:保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
参考值:(100~280)×109/L;
临床意义:
①生理变异:部分女性血小板可呈周期性(月经期)轻度下降。
②病理意义:血小板减少可见某些内科疾病,增多可见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
6.红细胞比积
参考值:男性0.40~0.50(40~50vol%);女性0.37~0.48(37~48vol%)。
临床意义:
①增大:多见于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等。
②减少:多见于贫血、妊高症等。
(二)尿液常规检查
尿液常规检查内容包含尿的颜色、透明度、红细胞、尿胆原、酮体等指标。
1.尿量
参考值:成人(1.0-1.5)L/24h;儿童(0.3-1.5)L/24h。
临床意义:
①尿量增多:生理性可见饮水过多等;病理性增多可见糖尿病、高血压肾病等。
②尿量减少:生理性减少可见饮水过少、脱水等;病理性减少可见各种肾性疾病等。
2.颜色
参考值:淡黄色-深黄
临床意义:
①深红色:发热或脱水等。
②浓茶色:胆红素增高。
③红色:出血或溶血性疾病等。
④棕黑色:服药、黑色素瘤等。
⑤黄白色:泌尿系统感染等。
⑥绿蓝色:肝胆疾病等。
⑦乳白色:丝虫病、淋巴管破裂等。
3.透明度
参考值:透明,久置可见轻度浑浊。
临床意义:
①尿液浑浊:细菌尿、血尿等。
②极度清晰透明尿:慢性肾衰等。
4.酸碱度
参考值:pH5.0 ~ 7.0
临床意义:
①增高:频繁呕吐、碱中毒等。
②减低:糖尿病、酸中毒等。
5.其他常见病理性增高指标
①白细胞:各路尿路炎症等。
②隐血:尿路炎症、肾结核等。
③尿糖:糖尿病、高血压等。
④亚硝酸盐:泌尿系统感染等。
(三)粪便常规检查
包含粪便理学检查、粪便有形成成分检查,可初步了解消化系统状况,间接判断胃肠、肝胆功能状况等。
1.颜色
参考值:棕黄色
病理性临床意义:
①鲜红色:肠道下段出血等。
②果酱色:阿米巴痢疾、肠套叠等。
③灰白色:胆道梗阻、肠结核等。
④绿色:婴儿肠炎等。
⑤黑色:上消化道出血等。
⑥黄色:胆红素未氧化及脂肪不消化等。
2.量和性状
参考值:成人3次/周-2次/天,约100-200g。
临床意义:
①稀汁便:出血性小肠炎、急性肠炎等。
②米泔样便:霍乱、副霍乱等。
③黏液便:肠道炎症、便秘等。
④溏便:过敏性肠炎、慢性细菌性痢疾。
⑤鲜血便:直肠癌、肛裂等。
⑥脓血便:细菌性痢疾、结肠癌等。
⑦变形便:肛裂、痔疮等。
3.直接涂片镜检
参考值:无白细胞、红细胞等,偶见少数上皮细胞。
临床意义:
①白细胞:白细胞较少考虑小肠炎症,大量出现考虑细菌性疟疾等。
②红细胞:上消化道出血、外伤等。
③吞噬细胞: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
④上皮细胞:大量出现可见霍乱、慢性结肠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