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警惕“登革热”

警惕“登革热”

韦依雪 河池市人民医院药学部
2025年04月16日 42页 1836 海报 复制链接

一、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全身疼痛、皮疹、出血及白细胞减少等,严重者出现休克及重要器官衰竭,甚至死亡。近年来,我国输入引发的本地传播登革热疫情累及地区呈扩大趋势,有由南方亚热带地区向中、北部温带地区扩散倾向。

二、登革热是怎么传播的?

登革热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 蚊和埃及伊蚊。传染源为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三、哪些人更可能感染登革热?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登革病毒感染后,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可能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

四、感染登革病毒后临床症状有哪些?

潜伏期一般为 1~14天,多为 5~9天。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程可分为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多数病例病情较轻,仅有发热期和恢复期表现,少数病例为重症登革热,表现为严重 出血、休克及重要脏器损伤。

1、急性发热期  常急性起病,发热为首发症状,可伴畏寒,24 小时内体温可达39℃以上。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 3 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也称“马鞍热”)。发热时可伴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明显乏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四肢可见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典型皮疹为见于四肢的针尖样 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融合成片的红色斑疹,其中可见散在小片正常皮肤)。可出现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斑、牙龈出血、鼻衄等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束臂试验可阳性。此期一般持续 3~7 天。

 2、极期   通常发生在病程4~8天。部分患者高热持续不退,或热退后病情加重,可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明显出血及血浆渗漏征等。少数无明显皮肤黏膜水肿等表现的患者,仍可出现严重出血如皮下血肿、消化道出血、阴道出血、咯血、肉眼血尿、颅内出血等。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重要脏器损伤等并发症。少数患者可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

3、恢复期  发热、胃肠道症状、出血等逐渐好转,皮疹消退,可有皮肤瘙痒。少数患者乏力等症状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五、登革热怎么治疗?

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目前尚无有效抗病毒治疗药物。病例应采取防蚊隔离治疗,病程超过 5 天,且体温自然下降至正常超过 24 小时及以上可解除隔离。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避免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 清淡饮食。监测神志、生命体征、液体入量、尿量、血小板、红 细胞压积、电解质等,极期患者密切监测重症早期预警指标。对血小板明显下降者,慎用有创检查,进行动静脉穿刺时要防止出血、血肿发生。避免盲目使用抗菌药物。继发细菌、真菌感染者,根据感染部位及可能的病原菌,经验性抗菌治疗,并根据微生物培养结果调整用药。

2、对症治疗  退热:以物理降温为主。高热不退者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者应避免使用解热镇痛类药物,防止出现溶血。补液:轻症患者口服补液为主。适当进流质食物,对频繁呕吐、进食困难或血压低的患者,应及时静脉输液。镇静止痛:可给与安定、颅痛定等对症处理。

六、怎么预防登革热?

我国尚无上市的登革热疫苗。主要预防措施是防蚊灭蚊,切断传播途径,定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理卫生死角,清除媒介伊蚊孳生地,降低蚊媒密度;社区居民家中使用纱窗纱门和蚊帐蚊香等;外出使用驱蚊剂,避免伊蚊叮咬。对居家患者,应指导其实施防蚊隔离措施,控制登革病毒传播。医院收治病房、院内和医院周围要开展杀灭成蚊措施;病房及值班房间安装纱门和纱窗。医务人员需做好个人防护,使用驱避剂等预防蚊虫叮咬。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登革热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