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外科手术后,需警惕血栓的形成

外科手术后,需警惕血栓的形成

陈锦丽 陆川县中医院
2025年03月05日 32页 1445 海报 复制链接

外科手术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手段,在治疗多种疾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手术后的并发症,尤其是血栓的形成,一直是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的问题。血栓不仅会影响手术效果,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了解血栓的形成原因、预防措施以及处理方法,对于外科手术后的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一、血栓的形成原因

血栓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血液流动、血管壁和凝血系统等多个方面。在外科手术后,患者由于手术创伤、长时间卧床、肢体活动受限等因素,容易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速度减慢,从而为血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1. 手术创伤:手术过程中,血管壁可能会受到损伤,暴露出内皮下的胶原,激活凝血系统,促进血栓形成。

2. 长时间卧床:手术后,患者往往需要卧床休息,这会导致肢体活动减少,血液流动速度减慢,特别是在下肢,血液容易淤积,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3. 应激反应:手术创伤会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导致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增多,抗凝物质减少,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二、血栓的危害

血栓一旦形成,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如果血栓脱落并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下肢深静脉血栓如果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遗留下肢肿胀、疼痛、色素沉着、溃疡等长期并发症。

三、血栓的预防措施

预防血栓的形成是外科手术后的重要任务。通过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血栓的发生风险。

1. 早期活动:术后应尽早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肢体活动,如屈伸关节、按摩肌肉等。病情允许时,应尽快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2. 物理预防: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或梯度压力弹力袜等物理方法,通过对下肢间歇施加压力,促进血液回流,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3. 药物预防:对于高危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钠、新型口服抗凝药等。但使用时需注意出血风险,严格按照医嘱用药。

4. 饮食调整:术后应保持均衡饮食,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高脂、高糖、高盐食物,以降低血液黏稠度。

5.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控制病情,使其处于稳定状态,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四、血栓的处理方法

如果术后患者出现了血栓的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血栓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

1. 药物治疗:对于较小的血栓,可以使用溶栓药物进行治疗,如阿替普酶或尿激酶等。这些药物可以溶解血栓,恢复血管通畅。但需要注意的是,溶栓治疗需要在血栓形成后的早期进行,否则效果会大打折扣。

2. 手术治疗:对于较大的血栓或位置较高的血栓,可能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手术方法包括切开取栓和腔内手术等。切开取栓是通过手术切开血管,直接取出血栓;而腔内手术则是通过特殊的器材将血栓吸除掉。

3.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可以通过血管造影等技术定位血栓位置,然后使用导管等器材进行溶栓或取栓治疗。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五、患者教育与家属支持

在预防和处理血栓的过程中,患者和家属的积极参与至关重要。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和家属普及血栓的相关知识,包括血栓的形成原因、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等。同时,鼓励患者和家属积极参与术后康复计划,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结语

外科手术后,血栓的形成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通过了解血栓的形成原因、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患者和家属可以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工作,降低血栓的发生风险。同时,医护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细致、优质的医疗服务。让我们齐心协力,为外科手术后的患者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降低血栓风险,助力他们安全度过恢复期,早日康复,重归健康生活。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外科手术血栓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