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肥胖是病,伤“心”更要命!体重管理年,为心脏减负,筑起“生命防线”
老年模式

肥胖是病,伤“心”更要命!体重管理年,为心脏减负,筑起“生命防线”

高维金 兴文县中医医院
2025年10月22日 16页 2412 海报 复制链接

我国超重和肥胖人口数量超过4.02亿,平均每2人当中就有1人超重。今年,国家卫健委启动了“体重管理年”活动。3月9日下午,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两会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花了7分钟谈体重管理,并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

肥胖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通常伴有体重增加,并可能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体质指数(BMI)在25.0kg/㎡ - 29.9kg/㎡为超重,超过30kg/㎡即为肥胖。根据《成人体重判定》(WS/T428-2013)我国成年人BMI24.0kg/㎡ - 27.9kg/㎡为超重,超过28.0kg/㎡即为肥胖。超重或肥胖不仅是影响体型的“颜值杀手”,更是威胁心脏健康的“隐形杀手”。心脏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死因之一,而肥胖则是心脏病的重要风险因素。据《中国居民健康体重管理之减重行动20条》指出,肥胖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2-3倍。当脂肪堆积在体内,不仅会增加心脏负担,还会引发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血脂等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冠心病、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因此,科学管理体重不仅是追求外在美,更是守护心脏健康的核心任务。

体重管理对心脏的4大益处

1. 减轻心脏负担 

通过科学减重,可显著降低心脏工作压力,减少心源性猝死风险。 

2. 逆转代谢紊乱 

肥胖常伴随“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这些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直接诱因。减重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水平,能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继而降低心脏并发症风险。 

3. 改善呼吸功能 

肥胖人群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发病率高达40%-60%。这类患者因夜间缺氧会导致心脏供氧不足,长期可诱发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减重可有效缓解OSA,降低心脏代谢负担。 

4. 降低炎症风险

肥胖是慢性炎症的“温床”,体内炎症因子(如C反应蛋白)升高会加速动脉硬化进程。通过减重,可显著降低全身性炎症水平,保护心脏健康。

心脏病患者如何科学减重?

心脏病患者体重管理是长期过程,减重需“稳”字当头,需格外谨慎,既要控制体重减轻心血管负担,又要避免因不当减重诱发心脏事件。

1.均衡饮食、拒绝节食断粮

《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版》减重需通过控制总热量+优化饮食结构实现,而非盲目节食。

以下为心脏友好型饮食建议: 

①低热量高纤维:每日总热量减少500-1000千卡,优先选择全谷物、豆类、蔬菜和低糖水果(如西兰花、燕麦、蓝莓)。 

②优质蛋白补充:增加鱼、鸡胸肉、豆腐等低脂高蛋白食物,减少红肉和加工肉制品摄入。 

③健康脂肪选择:用橄榄油、坚果替代动物油脂,尽量避免反式脂肪酸(如油炸食品、膨化食品、肥肉、动物内脏等)。 

④控盐控糖:每日盐摄入量<5克,糖摄入量<25克,警惕“隐形盐”如酱油、咸菜、加工肉制品(如火腿肠),警惕“隐形糖”如含糖饮料、甜品。 

多喝水:每天1.5-2升水(心衰患者需遵医嘱),帮助代谢。

小技巧:用小型餐具、细嚼慢咽,饭前喝杯温水,避免暴饮暴食。

2.适量运动:从低强度开始(如步行、踏车),每周3-5次,每次10-20分钟,逐步增至30分钟,心率控制在(220-年龄)×50%-70%。

运动时能正常说话,不气喘;避免屏气用力。出现胸痛、头晕立即停止!

注意:未控制的高血压、不稳定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者禁止剧烈运动;严重心绞痛、心衰未控制的患者,需医生评估后再制定计划。

3.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压力大等不良生活习惯。

心脏病患者减重常见误区有哪些? 

1.快速减重更有效。极端节食或过量运动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低血糖,甚至诱发心律失常。

2.完全不吃脂肪和主食。低碳水饮食可能引发酮症,加重心脏代谢负担;低脂饮食过度可能影响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3.依赖减肥药或代餐。部分减肥药含兴奋剂(如西布曲明)会升高血压、心率;代餐可能导致营养不良。

4.忽视药物相互作用。如利尿剂导致低钾时,若过度节食可能引发恶性心律失常。

5.运动强度越大越好。突发高强度运动可能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科学减重没有捷径,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管住嘴、迈开腿,科学管理体重,让心脏轻松运转,远离疾病威胁,筑起“生命防线”,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吧!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肥胖体重管理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