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什么是脑梗死?它与“脑中风”是一回事吗?
老年模式

什么是脑梗死?它与“脑中风”是一回事吗?

张静 高县来复镇中心卫生院
2025年09月17日 46页 1822 海报 复制链接

在脑血管疾病中,“脑梗死”和“脑中风”是两个常被提及的术语,但许多人对其关系存在误解。有人认为它们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称呼,也有人认为它们毫无关联。事实上,脑梗死与脑中风既有紧密联系,又存在明显区别。

一、脑梗死:缺血引发的“脑组织危机”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或软化的疾病。其核心机制是“缺血”,就像河流断流导致下游土地干裂一样,当脑部血管被堵塞,血液无法流通,脑细胞就会因缺氧而死亡。

1. 脑梗死的“幕后黑手”

动脉粥样硬化:这是脑梗死最常见的诱因。长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因素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脂质在血管壁沉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斑块逐渐增大,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

心源性栓塞:如房颤患者心脏内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脑血管,可能造成堵塞。

小动脉病变: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脑部小动脉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引发腔隙性脑梗死。

2. 脑梗死的“多样面孔”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最常见类型,因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

心源性栓塞型:如房颤、心脏瓣膜病等导致心脏内栓子脱落。

小动脉闭塞型:因脑部小动脉病变引起,梗死灶通常较小。

3. 脑梗死的“警示信号”

突发症状:常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起病较急。

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失语(说话困难或理解障碍)、感觉障碍(身体一侧麻木或疼痛)、头晕、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4. 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头颅CT是常用初筛手段,但发病24小时内可能无明显异常;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早发现梗死灶,尤其是对脑干、小脑梗死更敏感。此外,还需结合血液检查评估病情和危险因素。

治疗:超早期可进行溶栓治疗(发病4.5-6小时内),使用溶栓药物溶解血栓,恢复血流。还可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纤等治疗,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细胞。病情稳定后,需进行康复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二、脑中风:脑血管疾病的“大家族”

脑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组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如果说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的“缺血派”,那么脑中风就是包含“缺血派”和“出血派”的“大家族”。

1. 脑中风的“成员构成”

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占脑中风的70%-80%。

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多由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血压骤升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则主要因颅内动脉瘤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

2. 脑中风的“共同特征”

急性起病:症状常突然出现,进展迅速。

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具体表现取决于病变部位和范围。

高致残率、高死亡率:脑中风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具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

3. 脑中风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结合临床表现、头颅CT或MRI等检查。对于出血性脑卒中,头颅CT能迅速发现血肿。

治疗:根据病理类型进行个体化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以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等为主;出血性脑卒中则需控制血压、减轻脑水肿,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三、脑梗死与脑中风:既联系又区别

1. 紧密联系

包含关系:脑梗死是脑中风的一种类型,属于缺血性脑卒中。

共同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等既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也是脑中风的危险因素。

相似症状:两者均可导致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2. 明显区别

病因不同:脑梗死主要由缺血引起,而脑中风还包括出血性脑卒中。

治疗不同:缺血性脑卒中以恢复血流为主,出血性脑卒中则需控制出血和减轻脑水肿。

预后不同:一般来说,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相对较好,但具体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及时性。

脑梗死与脑中风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既有紧密联系,又存在明显区别。通过科学认知和积极预防,我们可以有效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脑梗死脑中风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