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守护生命,远离夏季致命“杀手”——热射病
老年模式

守护生命,远离夏季致命“杀手”——热射病

吴丽霞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2025年09月17日 20页 2600 海报 复制链接

热射病是夏季高温环境下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热射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掌握科学预防方法对保护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一、认识热射病

热射病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失衡后的可致死综合征,原因是暴露于热环境和(或)剧烈运动,以核心体温>40℃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精神状态改变、抽搐或昏迷)为典型特征,并伴有多器官损伤。

热射病主要分为两类:经典型(非劳力型)和劳力型两种类型。经典型(非劳力型)热射病是被动暴露与热环境导致,常见于年老体弱、患有慢性疾病或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且缺乏有效散热条件的人群;劳力型热射病则多发生于在高温环境下进行高强度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的人群,常见于健康年轻人(如部队官兵、运动员、消防队员、建筑工人等)。

二、识别热射病关键症状

核心体温明显升高(常超过40℃),伴意识障碍(昏迷+抽搐),劳力性人群伴肌溶解,出现酱油色尿、肌肉剧痛,非劳力性人群逐渐起病,前驱症状不易被发现,1~2 d后症状加重,可出现意识模糊、谵妄和昏迷等,易被误诊为基础疾病恶化。

三、科学预防策略

热习服训练:热习服训练是让身体逐渐适应热环境的有效方式。通常需要10-14天的时间,通过逐步增加暴露在热环境中的时长,让人体产生适应性反应,进而提高热耐受能力。

避免带病/服药作业:身体处于感冒、发热、腹泻等疾病状态时,或服用某些特殊药物等,应避免高温作业或降低强度。

 预降温措施:在高强度运动或劳动时,使用冷水喷雾、湿毛巾擦拭、饮用冰液体这些预降温措施,为持续应对高温争取缓冲时间。

科学补液补盐:高强度运动或劳动后需补充液体,特别是含电解质饮料,可通过尿液颜色观察补液情况,如果尿色深黄,仍需要加大补水量。

环境监测与设备准备:温湿度计、耳温检测仪、指脉氧监测仪等现场防暑监测设备,实时监测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提前准备好降温设备和防暑药品,出现症状时及时降温

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保证足够休息,以帮助恢复体力及降低热射病的发生风险

关注重点人群: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体重超标患者及高温作业人员,由于身体机能或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是热射病的高发人群。

四、现场急救关键步骤

1、快速识别热射病的早期症状:(1)烫:自觉身体发烫,从里向外发热,皮肤摸起来烫手。(2)晃:异常疲倦,步态不稳,似醉酒状态。(3)晕:头晕、意识模糊、抽搐, 甚至说胡话、认不清人(4)乱:脸色潮红或苍白、心慌、气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症状。

2、迅速脱离热环境: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快速搬离高温、高湿作业现场,有条件时可将患者转移至有空调的环境,建议室温调至16.0~20.0℃。

3、快速有效降温:首选全身冰水浸泡(2~20℃)或冷水浸泡(20~26℃),目标是30 分钟内将患者核心温度降至38.9℃以下,2小时内降至38.5℃以下,实际操作中可根据现场条件选择不同的降温方式,但基本原则是:范围要覆盖足够的身体表面积以及确保足够的降温速率,一旦体温降至38.5℃以下,应停止降温以避免低体温的风险,浸泡过程中注意防止昏迷患者误吸或淹溺,还有以下参考降温方式:(1)蒸发降温凉水喷洒同时配合持续扇风。(2)冰敷降温,可给患者头戴冰帽、头枕冰枕,或用纱布包裹冰袋置于颈部、腹股沟、腋下等部位,或反复冷水擦拭降温。

4、及时送医:在进行现场急救的同时,应即刻拨打120急救电话,救护车后送仍是最常用的转运方式,医务人员到达后,会严格监测患者核心温度、生命体征等关键指标,根据病情进行补充液体、保持气道通畅、吸氧、镇静以及控制抽搐等专业处理。 如自行转运,不可中断物理降温,边降温边转运至重症救治医院。

热射病虽凶险,但可防可治。有效预防需多环节共同发力,从环境控制、个体防护到健康监测,均不容忽视。熟练掌握现场急救技能至关重要。在炎炎夏日,提升防护意识,践行科学方法,方能守护自身及他人健康,安然度夏。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热射病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