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骨流失:如何发现骨质疏松?
警惕“沉默杀手”骨质疏松,守护骨骼健康
骨质疏松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直到发生骨折才被发现。了解其信号、掌握科学诊断方法,尤其是高风险人群定期筛查,才能有效避免严重后果。
一、隐形杀手:骨质疏松的早期信号
很多人误以为骨质疏松仅仅是“腰酸背痛”,其实其早期症状较为隐蔽,容易被忽视:
身高悄然变矮:这是脊柱压缩性骨折的典型表现。椎体被压缩后,身高会比年轻时缩短3~5厘米,严重者甚至超过10厘米。有位阿姨近年来总觉得裤子变长,测量身高后发现比五年前矮了4厘米,最终确诊为骨质疏松导致的椎体压缩。
不明原因的疼痛:表现为腰背部弥漫性疼痛,久坐或久站时加重,躺下后缓解,有时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咳嗽或弯腰时痛感加剧。这是由于骨量流失,椎体支撑力下降,导致肌肉持续紧张,进而引发劳损性疼痛。
轻微外力下的骨折:这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信号。在日常生活中,如转身拾物、打喷嚏、下楼梯踩空等轻微动作,就可能引发手腕、髋部或脊柱骨折。曾有患者因抱孙子时侧身动作导致股骨颈骨折,术后检查骨密度才发现患有严重骨质疏松。
二、哪些人群需进行筛查
骨质疏松并非仅限于老年人,以下高风险人群应尽早进行筛查,以便早发现、早干预:
女性绝经期前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骨量每年流失3%至5%,属于高危人群。建议女性从45岁起,每隔2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
男性65岁以上:男性骨量流失速度虽慢于女性,但70岁后骨折风险显著增加。有吸烟、酗酒习惯的男性,应提前至60岁开始筛查。
有不良生活习惯者:长期久坐、缺乏运动,饮食中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以及大量饮用咖啡或碳酸饮料,这些习惯会加速骨量流失。建议35岁后每隔3年检查一次。
疾病或药物影响: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或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的人群,骨质疏松风险增加,需每年进行一次筛查。
有家族病史者:直系亲属中有骨质疏松性骨折病史的人,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的2至3倍,应比家族发病年龄提前10年开始筛查。
三、骨密度检查——诊断的“金标准”
骨密度检查是目前最可靠的诊断方法,能够精准测量骨量。
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双X线吸收法,这是临床上的首选方法。它通过两种不同能量的X线穿透骨骼,从而计算骨矿物质含量。检查部位通常选择腰椎和髋部,这两个区域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高发区。该检查无创,辐射剂量仅为胸部CT的1/100,整个过程大约只需5分钟。
检查结果的解读以T值表示。T值≥-1.0表示正常骨量;-2.5<T值<-1.0表示骨量减少;T值≤-2.5则诊断为骨质疏松;若T值≤-2.5且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则判定为严重骨质疏松。例如,一位65岁的大爷坚持每年体检,但由于未进行骨密度检查,直到摔断髋部才发现T值低至-3.2,骨质疏松已经非常严重。这一案例提醒我们,常规体检通常不包含骨密度检查,因此需要主动提出检测需求。
四、筛查后的干预措施
一旦发现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及时干预能有效降低骨折风险:
基础措施:每日摄入800至1000毫克的钙(相当于500毫升牛奶加100克豆腐),同时补充400至800IU的维生素D,多晒太阳也可以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坚持每天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太极拳及广场舞,并结合抗阻训练,如举哑铃及弹力带练习等均能刺激骨细胞活性,减少骨流失。
药物治疗:骨量减少者可服用钙剂和维生素D;骨质疏松患者则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骨吸收抑制药物(如双膦酸盐及降钙素)或促骨形成药物。用药期间,应每6至12个月复查骨密度,以评估治疗效果。
五、预防:降低骨折风险
改善居家环境,可在卫生间安装扶手、浴室铺设防滑垫,并确保地面不堆放杂物。老年人应尽量穿着防滑鞋,在转身和起身时动作宜放缓,避免跌倒,以减少骨折的风险因素。
骨质疏松可怕之处在于,骨量流失30%以上才现明显症状,此时骨损伤难逆转,如同堤坝侵蚀,坍塌后补救已晚。定期做骨密度检查,高风险人群主动筛查,才能在骨量流失时及时干预。记住,骨骼健康需长期维护,年轻时注意积累骨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到老年阶段科学养护,定期给骨骼“体检”,让“生命大厦”坚固,远离骨折风险,毕竟稳稳站立、自由活动是享受生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