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式内镜清洗:这些死角最易残留病菌
在医院的诊疗过程中,软式内镜,如胃镜、肠镜、纤维支气管镜等,是医生诊断胃肠道、呼吸道疾病的得力助手。然而,你可能不知道,这些细长且结构复杂的软式内镜,在使用后若清洗不当,会成为病菌残留的重灾区,给下一位患者带来潜在的感染风险。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软式内镜清洗中那些容易被忽视的死角。
软式内镜为何难清洗?
软式内镜结构精密且复杂,拥有细长的管腔、可弯曲的镜身以及多个器械通道。在检查过程中,它会直接接触人体的黏液、血液、组织碎片,甚至各种病原体。并且,构成内镜的主要材质,如聚酯纤维、聚苯乙烯、有机硅、聚碳酸酯等,不耐高温高压、怕腐蚀,这极大地限制了消毒方法的选择,通常只能采用低温灭菌或化学消毒剂浸泡。
清洗死角一:细长管腔内部
胃镜、肠镜等软式内镜的管腔细长,直径通常在几毫米甚至更小。在传统手工刷洗时,由于管腔的深度和狭窄程度,毛刷很难触及到管腔的每一处,特别是一些拐弯处和远离管口的部位,极易留下“死角”,导致血液、黏液、组织碎屑等污染物残留。即便使用高压水枪冲洗,部分顽固的污染物仍可能附着在管腔内壁。而这些残留的物质,就为病菌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一旦传播给下一位患者,可能引发严重的感染。
清洗死角二:内镜的关节和缝隙处
软式内镜的镜身有可弯曲的关节部位,这些关节处存在许多细小的缝隙。在使用过程中,污染物容易进入这些缝隙中。而且,由于缝隙狭小,常规的清洗工具难以深入进行彻底清洗,化学消毒剂也很难完全渗透到其中,使得病菌能够在这些隐蔽的地方存活。例如,在进行支气管镜检查时,结核分枝杆菌就有可能残留在关节缝隙处,如果清洗消毒不彻底,后续使用时就可能将病菌传播给其他患者。
清洗死角三:器械通道接口处
软式内镜的器械通道用于插入活检钳、治疗器械等。这些器械通道的接口部位,由于频繁插拔器械,容易出现磨损,表面变得不光滑,从而更容易残留污染物。同时,接口处的结构相对复杂,清洗时水流和消毒剂难以充分覆盖,导致清洗消毒效果不佳。像幽门螺杆菌等病菌,就可能在器械通道接口处残留,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
清洗死角四:内镜的先端部
内镜的先端部是直接接触患者体内组织的部位,也是污染最为严重的地方。先端部的表面通常有摄像头、照明装置等精密部件,周围存在一些微小的缝隙和凹槽。污染物不仅会附着在其表面,还容易进入这些缝隙和凹槽中。在清洗时,既要保证彻底清除污染物,又不能损坏这些精密部件,这无疑增加了清洗的难度。若清洗不彻底,各种病菌便会在此残留,对后续患者的健康构成威胁。
清洗死角五:生物膜的形成
反复使用的软式内镜表面,尤其是在上述难以清洗的死角部位,容易形成生物膜。生物膜是由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及其分泌的多糖、蛋白质等物质组成的复杂结构体。一旦形成,生物膜就像一层顽固的保护膜,紧紧附着在内镜表面,常规的清洗剂和消毒方法很难将其彻底清除。生物膜内的细菌具有比浮游状态的同种细菌高达1000倍以上的抗药性,这使得即使进行了消毒处理,仍可能有大量病菌存活,从而引发医院感染。
如何应对清洗死角?
医院需通过多环节严控清洗质量:预处理时,内镜取出后立即用清洗液擦拭外表面,反复送气送水10秒以上清理管腔残留;测漏确认无渗漏后,用专用刷子刷洗管腔、关节,配合多酶清洗液浸泡及超声清洗增强效果,再用流动水冲净残留。消毒时将内镜及附件完全浸没消毒剂至规定时间,后续用无菌水冲净消毒剂并干燥。同时定期开展生物、化学监测,确保清洗消毒达标。
软式内镜清洗中的这些死角问题不容忽视,它们关乎患者的就医安全。医院和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的清洗消毒流程操作,不断优化清洗方法和技术,加强对清洗质量的监测,尽可能减少病菌残留,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诊疗环境。同时,患者也应关注医院的内镜清洗消毒情况,选择正规、有保障的医疗机构进行内镜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