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断传播防线科学防范登革热
夏秋季雨水增多,蚊虫进入活跃期,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传播的登革热也进入高发季。这种急性虫媒传染病虽多数患者症状较轻,但部分人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掌握科学防范方法至关重要。
一、“蚊虫信使”的传播特性与登革热的发病细节
(一)“花斑蚊”:登革热病毒的专属传播媒介
登革热病毒依赖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这两种花斑蚊身体黑白相间,白天(尤其清晨7-9点、傍晚5-7点)活跃,此时人们户外活动易被叮咬。被感染患者(发病前1天至后5天)叮咬的花斑蚊,病毒在其体内繁殖8-10天获得终身传播力,通过唾液感染健康人。它们偏好室内外小型积水处繁殖,如花盆托盘、废旧轮胎等,增加传播风险。
(二)登革热发病:从潜伏期到症状的详细表现
病毒潜伏期3-14天(常见5-8天)无症状,发病后症状分典型与重症两类。
1.典型症状:“三痛三红一皮疹+高热”
发病即现39-40℃高热,持续3-7天,退烧药效果差。伴随前额或眼眶后头痛、眼球转动时眼眶痛、全身关节肌肉痛;1-2天后出现面、颈、胸部皮肤发红;3-6天体温下降时,躯干四肢出现淡红色斑丘疹。还可能有乏力、消化道症状及淋巴结肿大。
2.重症预警症状:需立即就医的危险信号
二次感染、老幼孕及基础病患者易重症。发病3-7天后若出现皮肤瘀点、牙龈鼻腔出血、呕血黑便等出血症状,或心慌血压下降、意识模糊等休克症状,需立即就医。
二、防蚊灭蚊:切断传播的“关键防线”
防叮咬、灭成蚊”三步:
清积水,消灭蚊子“滋生地”:花斑蚊幼虫需在积水中发育,每周定期清理室内外积水是关键。如倒掉花盆托盘、水桶积水;闲置容器加盖或钻孔排水;鱼缸、水培植物每周换水,必要时加灭蚊幼药剂。
防叮咬,减少接触“风险源”:白天外出穿浅色长袖,暴露部位涂抹含避蚊胺(成人≤30%,儿童≤10%)、派卡瑞丁等成分的驱蚊剂,及时补涂。室内装纱门纱窗并修补破损处,免疫力低人群睡觉时用加密蚊帐。
灭成蚊,降低环境“病毒量”:室内少量花斑蚊用电蚊拍;蚊多时选低毒杀虫剂,喷洒后通风。社区可在清晨、傍晚,由专业人员对绿化带、下水道等区域喷洒杀虫剂,定期灭蚊。
三、早期识别:抓住治疗的“黄金时机”
登革热早期症状与感冒、流感相似,容易被混淆,导致延误治疗。因此,学会早期识别症状,及时就医,是避免病情加重的关键。
(一)明确高危场景,警惕疑似症状
若出现以下情况,需高度怀疑感染登革热,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有高危暴露史:近14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地区(如东南亚、南亚、南美、加勒比海地区,以及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等南方省份);或身边有已确诊的登革热患者,且近期有被蚊子叮咬的经历;
出现典型症状:同时伴随持续高热(体温≥39℃,持续超过24小时)、“三痛”(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三红”(面部、颈部、胸部发红)、皮疹等症状,即使症状较轻,也需及时就医排查。
(二)掌握就医要点,配合规范治疗
就医时,患者需主动告知医生以下信息:近14天的旅居史(是否到过流行地区)、蚊虫叮咬史(被叮咬的时间和地点)、症状出现的时间和具体表现(如高热开始时间、是否有“三痛三红”等),这些信息能帮助医生快速判断,避免误诊。
诊断手段主要包括血常规(早期白细胞和血小板可能减少)、病毒抗原检测及核酸检测。确诊后,普通登革热患者多采用对症支持治疗,无需特殊抗病毒药物。
退热: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的退烧药,可选择对乙酰氨基酚等相对安全的药物,同时配合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
补液:鼓励患者多喝水,或口服补液盐,补充因高热、呕吐、腹泻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避免脱水;若患者无法口服补液,或出现严重脱水症状,需通过静脉输液补充液体。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患者切勿自行滥用药物,尤其是抗生素(登革热是病毒感染,抗生素无效)和活血化瘀类药物(可能加重出血风险),需严格遵医嘱治疗,同时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促进身体恢复。
登革热虽有传播风险,但只要深入了解“蚊虫信使”的传播特性,精准识别发病症状,做好防蚊灭蚊措施,就能有效规避风险。夏秋季是登革热高发期,大家务必提高防护意识,从细节入手,守护自身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