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铅衣像“铠甲”?保护自己有讲究
在医院的放射科、介入手术室里,医护人员常常穿着沉重的铅衣工作,这些银灰色的“铠甲”是抵御放射线的重要屏障。然而,铅衣的防护效果并非“穿了就万事大吉”,如果使用不当,不仅起不到保护作用,还可能带来健康隐患。了解铅衣的防护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才能让这件“铠甲”真正发挥作用。
一、铅衣:放射线的“物理盾牌”
放射线在医学检查和治疗中应用广泛,但过量照射会对人体细胞造成损伤,尤其对造血系统、甲状腺、眼睛等敏感部位危害较大。铅衣的核心作用是通过铅的高密度特性,吸收或散射放射线,减少人体接受的辐射剂量。
一件标准铅衣的防护当量通常为0.5mm铅当量,意味着能阻挡50%以上的散射辐射。其防护范围包括躯干、颈部和甲状腺(铅帽、铅围脖)、眼睛(铅眼镜),这些都是放射线敏感区域。对于长期暴露在辐射环境中的医护人员(如介入手术医生、放射科技师),铅衣是每日工作的“必需品”。
但铅衣并非越厚越好,一件覆盖全身的标准铅衣重量可达5~8公斤,过重的负担可能导致颈肩腰背痛等职业伤病。因此,铅衣的防护性能与舒适性需要平衡,选择适合自身工作场景的铅衣至关重要。
二、穿铅衣的“门道”:这些细节影响防护效果
尺寸合身是基础
铅衣过松会导致缝隙漏射线,过紧则影响活动且加速疲劳。选择时需注意:站立时铅衣下摆覆盖至大腿中部,袖口贴合手腕,领口与铅围脖无缝衔接,确保躯干无暴露区域。儿童或体型特殊者应选择定制款,避免因尺寸不合适留下防护漏洞。
分层穿戴有讲究
面对不同辐射强度的操作,铅衣的穿戴方式需调整:常规放射检查可穿单层铅衣;介入手术(如心脏支架植入)需穿双层铅衣(外层0.5mm+内层0.3mm),并搭配铅帽、铅眼镜和铅围脖,形成 “全包围” 防护。切勿为图轻便省略防护配件,甲状腺和晶状体对辐射尤为敏感,长期暴露可能增加病变风险。
穿脱顺序有规范
正确的穿脱步骤能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进入辐射区前,先穿铅衣、戴铅帽和铅围脖,最后戴铅眼镜;离开辐射区后,按相反顺序脱下,避免外层污染的铅衣接触内层衣物。脱铅衣时应抓住衣领或专用把手,不要触碰铅衣外侧(可能沾有辐射残留),脱完后及时洗手。
三、铅衣的日常保养:延长寿命,保证防护
定期清洁防污染
铅衣表面若沾染血液、体液等污染物,会增加细菌滋生风险,也可能影响防护层性能。清洁时用中性肥皂水擦拭表面,再用清水湿布擦净,避免使用酒精、消毒液等腐蚀性液体,防止破坏铅衣外层的防护材料。
存放方式要正确
下班前需将铅衣挂在专用衣架上(避免折叠或挤压),让其自然舒展。长期折叠会导致铅层断裂,形成“防护盲区”。存放处应远离热源和尖锐物体,定期检查铅衣是否有破损(如表面开裂、缝线脱落),发现问题及时更换,不可继续使用。
定期检测防护性能
铅衣的防护效果会随使用时间衰减,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专业检测(通过辐射检测仪扫描铅衣表面,查看是否有漏射线区域)。若检测发现局部铅层老化,即使外观完好也需报废处理,因为看不见的内部破损可能导致辐射泄漏。
四、这些误区要避开
误区一:穿了铅衣就不怕辐射
铅衣只能阻挡部分散射辐射,无法完全隔绝直射射线。操作时仍需与辐射源保持安全距离(如站在铅防护屏后),并缩短暴露时间,遵循“时间、距离、屏蔽” 三大辐射防护原则。
误区二:铅衣能代代相传
二手铅衣可能存在隐蔽破损,且尺寸未必适合新使用者。建议每5~8年更换一次铅衣(频繁使用的情况下),避免因老化导致防护失效。
误区三:忽视铅衣带来的肌肉损伤
长期穿戴铅衣易引发颈肩腰背痛,建议工作间隙定时脱衣活动(每小时休息5分钟),日常加强核心肌群锻炼(如平板支撑、靠墙站立),减轻脊柱负担。
特殊人群的防护注意事项
孕妇若需在辐射环境工作,应穿专用孕妇铅衣(腹部额外加厚至1.0mm铅当量),并限制辐射暴露时间(每天不超过2小时)。哺乳期女性下班前需脱下铅衣并淋浴,避免衣物残留的辐射颗粒接触婴儿。
儿童患者进行放射检查时,需使用儿童专用铅防护垫(覆盖非检查部位),家长不可抱着孩子直接穿成人铅衣,以免缝隙漏射线伤害孩子。
铅衣这件“辐射铠甲”,既是医护人员的保护盾,也需要科学使用和呵护。正确选择、规范穿戴、定期保养,才能让铅衣在阻挡放射线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人体的负担。记住,防护的核心不仅是“穿”,更是“会穿”“会护”,这样才能在守护患者健康的同时,保护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