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不容小觑的 “低血糖”,日常防护是重点!

不容小觑的 “低血糖”,日常防护是重点!

冯雅萍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递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25年07月02日 19页 2089 海报 复制链接

肚子突然咕咕叫,眼前一阵发黑,手脚不受控地颤抖 —— 你以为这只是饿过了头?别大意,这可能是身体在拉响 “低血糖警报”!低血糖就像潜伏在身边的 “隐形杀手”,看似普通,却可能引发严重后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掌握日常防护的关键。

一、低血糖的 “真面目”

正常情况下,我们血液中的葡萄糖就像给身体各器官 “充电” 的能量电池,空腹血糖值应保持在 3.9 - 6.1mmol/L。当血糖值低于 2.8mmol/L(糖尿病患者低于 3.9mmol/L)时,身体就会亮起红灯。低血糖的出现原因多样,比如空腹运动、过度节食、糖尿病患者用药不当,或是患有肝脏疾病、内分泌紊乱等。这些因素会打破血糖的平衡,让身体陷入 “能源危机”。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罕见疾病如胰岛素瘤,会异常分泌胰岛素导致血糖骤降;而肠胃手术后的患者,因食物吸收模式改变,也可能出现餐后低血糖。此外,新兴研究发现,睡眠不足和长期精神压力过大,会干扰激素调节,增加低血糖发作风险。

二、身体发出的 “求救信号”

低血糖发作时,身体会通过各种症状发出 “求救信号”。早期症状容易被忽视,比如突然感到心慌手抖,像心里揣了只小兔子;冒冷汗,明明没运动却后背发凉;强烈的饥饿感,怎么吃都填不饱;还可能头晕眼花,甚至眼前发黑。如果没有及时处理,病情进一步发展,大脑就会 “断粮”,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严重时会陷入昏迷、抽搐,甚至危及生命。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日常生活,还可能在开车、高空作业等场景中引发意外。最新医学研究表明,反复低血糖还可能损伤心脏功能,增加心律失常风险,长期未控制的患者更易出现认知障碍。三、日常防护,从细节做起

规律饮食,定时定量:一日三餐按时吃,避免长时间空腹。每一餐都要包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像早餐吃全麦面包配牛奶、鸡蛋;午餐有米饭、鱼肉和蔬菜;晚餐吃杂粮粥、豆腐和绿叶菜。这种搭配背后有科学依据:碳水化合物快速升糖,蛋白质延缓糖分吸收,脂肪提供持续能量,三者协同能稳定血糖波动。此外,随身携带饼干、糖果、水果干等快速升糖的小零食,感觉不适时及时补充能量。

科学运动,合理安排:运动虽好,但要讲究方法。避免空腹运动,选择饭后 1 - 2 小时进行锻炼,运动强度要循序渐进,不要突然进行剧烈运动。运动过程中,如果出现头晕、心慌等症状,立即停止运动,坐下休息并补充含糖食物。近年来,动态血糖监测设备普及,能实时追踪运动前后血糖变化,帮助运动爱好者制定个性化方案。

疾病患者,严格遵医嘱: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注射胰岛素,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变化调整治疗方案。肝肾功能不全、内分泌失调的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定期复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生活方式和治疗方案。对于使用胰岛素泵的糖尿病患者,更需关注设备运行状态,防止输注异常引发低血糖。

特殊人群,特别关注:老年人身体调节能力下降,孕妇孕期激素变化大,都是低血糖的高危人群。家人要多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提醒按时进食,随身携带急救食品。值得一提的是,孕妇可在床边备些小点心,预防夜间低血糖;老年人则可将含糖食品与家人共享位置,便于紧急时刻快速获取。

四、紧急处理,争分夺秒

当发现自己或身边人出现低血糖症状时,要立即采取行动。迅速吃下 15 - 20 克含糖食物,比如 2 - 3 块方糖、半杯果汁、1 片面包。15 分钟后再次检测血糖,如果症状没有缓解,重复上述操作。如果患者已经昏迷,千万不要强行喂食,以免发生窒息,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等待专业医护人员的救援。目前,部分急救场所已配备胰高血糖素注射笔,可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升糖,但需经过专业培训后使用。

低血糖虽然常见,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做好日常防护,就能将风险降到最低。从今天开始,规律饮食、科学运动,让身体远离 “能源危机”。如果经常出现疑似低血糖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查明原因,为健康保驾护航。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低血糖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