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痫前期护理:守护母婴健康的双重防线
子痫前期是妊娠期特有的严重并发症,犹如潜伏在孕期的“隐形杀手”。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引发子痫抽搐、多器官衰竭,甚至导致母婴死亡。全球范围内,每20秒就有1名孕妇因子痫相关疾病失去生命,每10例死胎中就有1例与之相关。本文将从早期症状识别、严密监测体系及护理要点三个方面,为孕产妇及其家属提供科学防护指南。
一、警惕身体的“红色警报”:早期识别六大核心症状
子痫前期的症状常被误认为孕期正常反应,但以下表现需立即就医:
血压骤升: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是首要的危险信号。若在家自测血压连续两次超出标准,务必立即联系医生。
尿液异常:尿液呈茶色或出现大量泡沫,可能提示尿蛋白阳性。部分患者虽无明显排尿不适,但通过尿常规检查仍能发现异常。
视觉障碍:出现头痛、视物模糊、闪光感或眼前发黑,可能是脑血管痉挛的预警,提示存在脑水肿的风险。
上腹剧痛: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需警惕肝包膜肿胀或HELLP综合征(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的可能性。
水肿失控:下肢水肿若蔓延至面部、双手,且按压后凹陷持续不恢复,表明体液潴留情况严重。
全身症状:若出现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意识模糊或抽搐,提示病情已进展至危重阶段。
二、构建安全网络:建立严密监测体系
子痫前期的护理需通过多维度监测实现风险预警:
家庭监测基础
血压追踪:每日晨起、睡前固定体位测量血压,记录波动曲线。若收缩压较基线升高30mmHg或超过160mmHg,需紧急处理。
体重管理:每周体重增长超过0.5kg可能提示隐性水肿,需结合尿量变化综合评估。
胎动计数:每日早中晚各1小时数胎动,若12小时胎动少于10次需立即就诊。
医院专业评估
实验室检查:每2-4周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小板计数<100×10⁹/L或肝酶升高2倍以上需高度警惕。
超声监测:通过脐动脉血流阻力指数(S/D值)评估胎盘灌注,若S/D>3.0提示胎儿缺氧风险增加。
胎心监护:孕32周后每周进行无应激试验(NST),观察胎心率基线及变异情况。
高危人群强化管理
对年龄≥35岁、BMI≥30、多胎妊娠或既往有子痫前期病史者,建议从孕12周开始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mg/d),可降低50%发病风险。
采用无创产前检测技术,通过分析血液中胎盘生长因子(PlGF)和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sFlt-1)水平,可在症状出现前4周预测发病风险。
三、科学护理策略:多维度守护母婴安全
体位管理
每日保证10小时以上左侧卧位休息,可增加子宫胎盘血流量20%~30%。避免长时间平卧,防止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导致胎儿窘迫。
精准营养干预
每日食盐摄入量严格控制在5g以下,避免腌制食品及高钠调味品。
增加深海鱼类、豆制品摄入以补充优质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
每日补充钙剂1000~1500mg,可降低子痫前期风险30%。
心理支持系统
通过冥想、深呼吸训练缓解焦虑情绪,必要时由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认知行为干预。
家属需参与护理过程,避免在孕妇面前讨论病情,营造轻松家庭氛围。
应急预案准备
床头备有压舌板、吸痰器及硫酸镁解痉药物,医护人员需定期培训子痫发作急救流程。
住院患者需持续心电监护,设置血压报警阈值(收缩压>160mmHg或舒张压>110mmHg)。
四、及时终止妊娠:把握治疗黄金窗口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需立即终止妊娠以保障母婴安全:
孕周≥34周且病情控制不佳
孕周<34周但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血小板减少、肝肾功能衰竭)
胎儿宫内生长受限伴羊水过少
规范治疗24~48小时后病情持续恶化
案例启示:2025年5月,我院收治一名孕32周子痫前期患者,通过家庭血压监测发现血压异常升高后及时入院。医护团队实施左侧卧位管理、精准限盐饮食及硫酸镁解痉治疗,同时密切监测胎心变异。孕34周时因血小板进行性下降实施剖宫产,母婴均安。此案例证明,早期识别与规范护理可显著改善预后。
子痫前期的防控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通过建立家庭-医院联动监测体系,实施个体化护理方案,并把握终止妊娠时机,可最大限度降低母婴风险。每一位孕妇都应成为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用科学知识筑起生命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