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不可忽视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不可忽视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聂淑英 迁安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2024年08月21日 33页 3750 海报 复制链接

在全球范围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估计,全球约有半数人口感染了这种细菌,而在我国,这一比例更是高达56%,意味着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人可能受其影响。尽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如此普遍且危害严重,但公众对其认知却普遍不足,许多人对其传播途径、感染症状及防治方法知之甚少,导致病情延误,甚至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本文将详细科普,帮助公众全面了解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1. 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作为一种独特的微需氧型革兰氏阴性杆菌,其特征是呈螺旋状结构,自然栖息于人体胃部的关键区域——胃窦与幽门部,这种细菌凭借其非凡的生存能力,在强酸性的胃液环境中游刃有余,不仅未被消灭,反而成为引发多种胃部疾病的元凶。在医学界,幽门螺杆菌不仅是一种常见的胃部致病菌,更是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的胃癌Ⅰ类致癌原,即具有确凿证据表明其能直接导致癌症的物质,这一分类凸显了幽门螺杆菌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是当前已知的胃癌风险因素中最明确且显著的一个。

2. 传播途径

(1)口-口传播

当幽门螺杆菌患者口腔内存在该细菌时,通过亲吻、口对口喂食、共用碗筷等亲密行为,细菌可以轻易地从感染者口腔进入健康人的消化道,从而引发感染,因此,家庭成员间的亲密接触是幽门螺杆菌传播的重要场所,特别是在卫生习惯不佳的情况下。

(2)粪-口传播

幽门螺杆菌在胃黏膜上寄生,当胃黏膜脱落时,细菌会随粪便排出体外,如果健康人接触到被幽门螺杆菌污染的粪便,并且没有彻底洗手就进食,细菌就会通过食物进入消化道,导致感染,这一途径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较为常见,也是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主要原因之一。

(3)水源传播

当饮用水源被幽门螺杆菌污染时,饮用该水源的人群就有可能感染该细菌。

(4)飞沫传播

虽然飞沫传播不是幽门螺杆菌的主要传播途径,但在特定条件下也可能发生,例如,在密闭环境中,幽门螺杆菌患者与健康人长时间交谈时,可能通过呼吸道飞沫将细菌传播给健康人,但这种传播方式相对少见,且感染风险较低。

(5)医源性传播

如果医疗器械(如胃镜、喉镜等)未经过彻底消毒,就可能成为幽门螺杆菌的传播媒介,而且,医院环境中的交叉感染也可能导致幽门螺杆菌的传播。

3. 典型症状

(1)腹痛

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胃黏膜的炎症,进而引起上腹痛、饱胀感、胃灼热等不适感,患者常感到胃部不适,尤其是在饭后或空腹时更为明显。

(2)消化道出血

长期感染可能损伤胃黏膜,增加患消化性溃疡、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的风险,这些溃疡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柏油样便)或呕血,一旦发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

(3)慢性胃炎

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吞咽困难、嗳气(打嗝)等症状,慢性胃炎如不及时治疗,可能逐渐发展为胃溃疡或胃癌。

(4)恶心和食欲减退

胃黏膜受损后,胃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和食欲减退的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因此出现体重减轻的情况。

(5)不明原因贫血

   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长期消化不良和慢性出血可能导致营养吸收不良和贫血,患者会出现疲劳、乏力、脱发等贫血相关问题,这种贫血无法通过常规的补血治疗完全缓解,需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进行治疗。

(6)口臭

   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影响人的消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和口腔异味,口臭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一个非特异性症状,但可作为提示患者就医的线索之一。

4. 日常预防

(1)保持饮食卫生

避免在外就餐时长时间使用公共餐具,减少外出吃饭的频率,尽量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餐馆,或使用一次性餐具,同时,在家用餐时,建议采用分餐制,避免交叉感染。

(2) 注意个人卫生

饭前便后应彻底洗手,避免用手直接接触食物,以及注意口腔卫生,定期更换牙刷,减少口腔内细菌滋生。

(3)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

当家庭成员中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请尽量避免长时间密切接触,请避免共用餐具和水杯,餐具应定期消毒,保持家庭环境的清洁卫生。

(4)定期体检

对于高危人群,如年龄大于35岁、有胃癌家族史或胃病史的人,建议定期进行呼气试验等检测,以及时发现并治疗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通过了解其传播途径、典型症状及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感染风险,保护个人和家人的健康。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幽门螺旋杆菌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