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部受伤别大意,警惕股骨颈折
日常生活中,髋部受伤很常见,比如不小心摔倒、碰撞等。很多人觉得只是轻微扭伤,休息几天就会好,殊不知,髋部受伤可能隐藏着严重问题 —— 股骨颈骨折。这种骨折在老年人中尤为高发,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残疾甚至危及生命。了解股骨颈骨折的典型表现和正确处理方式,能帮助我们在意外发生时及时应对,避免加重损伤。
一、股骨颈骨折:为何不容忽视?
股骨颈位于股骨头与股骨转子之间,是连接躯干和下肢的重要部位,承担着身体的重量和运动时的冲击力。股骨颈处血液循环较差,一旦发生骨折,愈合难度大,且容易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
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骨密度下降,股骨颈脆性增加,即使是轻微的外力(如摔倒时臀部着地)也可能引发骨折。而年轻人的股骨颈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导致,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往往骨折移位明显,伤势更严重。
股骨颈骨折若未能及时诊断和治疗,会导致下肢活动受限、长期卧床,进而引发褥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因此,髋部受伤后,警惕股骨颈骨折至关重要。
二、典型症状:识别股骨颈骨折的信号
股骨颈骨折发生后,身体会发出一些明显信号,其中下肢缩短和外旋畸形是最典型的表现。骨折后,由于肌肉的牵拉,患侧下肢会比健侧短缩,从外观上就能明显看出两腿长度不一样。同时,患侧下肢会向外旋转,脚尖朝外,这是因为骨折端移位后,周围肌肉失去平衡所致。
除了这些典型畸形,患者还会感到髋部剧烈疼痛,尤其是在移动下肢或按压髋关节周围时,疼痛会加剧。受伤后,患者往往无法站立或行走,即使勉强站立,也会因疼痛而无法负重。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髋部轻微疼痛,仍能勉强行走,这种情况容易被忽视,延误治疗,需要特别警惕。
三、受伤后:这些行为可能加重损伤
髋部受伤后,很多人会下意识地尝试活动下肢,想看看是否能动,或者让他人帮忙按摩、揉搓髋部,认为这样能缓解疼痛,其实这些行为是非常危险的,可能会加重股骨颈骨折的移位。
随意搬动患者也可能造成二次伤害。如果搬运方式不当,比如强行将患者的下肢拉直或扭曲,会导致骨折端进一步移位,损伤周围的血管和神经,增加治疗难度和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因此,髋部受伤后,正确的做法是让患者保持原位,不要随意移动下肢,更不要尝试站立或行走。可以用毯子、枕头等物品固定患侧下肢,避免其晃动,同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等待专业医护人员前来处理。
四、及时就医:明确诊断是关键
髋部受伤后,第一时间就医检查是准确诊断股骨颈骨折的核心环节。医生通常会采用「三步走」诊断策略:首先详细询问受伤经过、既往病史,结合观察下肢短缩外旋畸形、触诊压痛等体格检查结果进行初步评估;随后借助影像检查精准锁定病灶 ——X 线作为基础筛查手段,可快速发现明显骨折线;CT 凭借断层扫描优势,能清晰呈现骨折移位、粉碎程度;MRI 则凭借软组织高分辨率,对隐匿性微小骨折实现「精准狙击」。
治疗方案的制定讲究「因人而异」:对于无移位骨折或高龄体弱不耐受手术的患者,采用牵引制动、卧床休养等保守疗法;而对于大多数患者,内固定术或关节置换术是更优解。手术不仅能显著缩短康复周期,还能有效降低长期卧床引发的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风险,帮助患者尽早恢复正常生活。
五、预防:降低股骨颈骨折的风险
预防股骨颈骨折,关键在于减少髋部受伤的机会,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预防措施更为重要。
预防骨质疏松是基础。老年人应注意补充钙和维生素 D,适当晒太阳,促进钙的吸收。同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骨骼强度和肌肉力量。
改善生活环境也能减少摔倒的风险。家中应保持地面干燥、整洁,避免堆放杂物;在卫生间、浴室安装扶手,在走廊、楼梯安装护栏;穿着合适的鞋子,避免穿拖鞋或高跟鞋行走。
此外,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剧烈运动和危险动作。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应有家人陪伴,必要时使用助行器,防止摔倒。
髋部受伤后股骨颈骨折危害大,需重视症状、急救和预防。我围绕核心信息精简语句,用更凝练表述呈现关键内容。
总之,髋部受伤或致股骨颈骨折,出现下肢缩短、外旋畸形等症状时需警惕。受伤后勿随意搬动下肢,应立即就医诊断治疗,同时做好预防,降低骨折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