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股骨颈骨折护理:从急救到康复的全程关注

股骨颈骨折护理:从急救到康复的全程关注

莫宏丽 衡阳市石鼓区中医正骨医院
2025年07月30日 48页 1398 海报 复制链接

啪的一声闷响后,张阿姨在家中滑倒,右侧髋部传来剧烈疼痛,再也无法站立——这是股骨颈骨折最典型的场景。股骨颈骨折多见于老年人,由于该部位血供特殊,愈合难度大,护理不当可能导致股骨头坏死、终身残疾等严重后果。从受伤那一刻起,科学的护理就成为恢复的关键,需要全程精准关注。

一、黄金3小时:初期护理决定康复起点

股骨颈骨折后的前 3 小时是急救护理的“黄金时间”,正确的处理能最大限度减少二次损伤。

(1)绝对禁止盲目搬动

骨折后髋关节处于畸形状态(患肢外旋、短缩),此时随意搬动会导致骨折断端摩擦,损伤周围血管神经。正确的搬运方法是:至少3人协作,一人托住患者头部和肩部,一人稳住腰部和臀部,第三人扶住患肢,保持肢体伸直位,将患者平移至硬板担架或床板上。途中避免颠簸,像搬运易碎品一样保护伤肢。

(2)立即就医,把握手术窗口期

受伤后应尽快送往有骨科急诊能力的医院,6小时内完成X线和CT检查,明确骨折类型。对于无明显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医生通常建议在48~72小时内手术,此时局部肿胀尚未达到高峰,术后感染风险更低。延迟治疗超过1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概率会增加30%。

(3)现场临时处理要点

在等待救援时,可在患肢腘窝处垫一软枕,使膝关节轻度屈曲,减轻肌肉牵拉引起的疼痛。若有开放性伤口,用无菌纱布覆盖止血,切勿涂抹药膏或酒精等刺激性药物。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和生命体征,老年人骨折后可能因疼痛诱发心脑血管意外,需保持呼吸道通畅。

二、术后康复:分阶段突破护理难点

手术只是治疗的开始,术后护理的质量直接决定功能恢复程度。根据康复进程,可分为三个关键阶段:

(1)术后1~7天:保命为先,预防并发症

术后患者需卧床休息,此时护理的核心是“防血栓、防感染、防压疮”。

体位管理: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脚尖朝上,两腿间夹软枕),避免内收内旋(如交叉双腿),防止人工关节脱位(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尤其关键)。

血栓预防:术后6小时即可开始踝泵运动(脚尖向上勾再向下踩,每小时10次),配合气压治疗和低分子肝素注射,将深静脉血栓风险从40%降至5%以下。

伤口护理:观察敷料渗血情况,若渗血直径超过5cm需及时更换。保持伤口周围清洁干燥,术后3天内体温超过38.5℃需警惕感染。

(2)术后2-4周:渐进活动,重建肢体功能

在医生允许下,可逐步开展康复训练:

床上活动:术后1周可坐起(角度不超过90°),进行髋关节屈伸练习(范围从30°逐渐增加至90°),但避免弯腰捡物、深蹲等动作。

负重训练:内固定术后需扶双拐不负重行走 6-8 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 3 天可部分负重(体重的1/3),具体需根据骨愈合情况调整。

饮食调理:增加富含钙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鱼虾、豆制品),同时补充维生素 D 促进钙吸收,避免高糖饮食(会抑制骨骼修复)。

(3)术后1-3个月:功能强化,回归生活

此阶段护理重点是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步态训练:从双拐过渡到单拐,再到独立行走,注意行走时患肢先落地,步幅不宜过大,避免髋关节过度屈曲。

平衡练习:在床边做单腿站立(健肢支撑,患肢悬空),每次30秒,逐步提高稳定性,预防再次跌倒。

并发症监测:若出现髋部疼痛加重、肢体肿胀、活动受限,需及时复查X线,排查股骨头坏死或内固定松动。

三、被忽视的“隐形护理”:心理支持与长期管理

股骨颈骨折后,患者常因疼痛和活动受限产生焦虑、抑郁情绪,这种心理障碍会延缓康复进程。护理中需关注:

沟通技巧:用“您今天能多抬5cm腿了”等具体进步给予鼓励,避免说“这点痛算什么” 等否定感受的话语。

家庭参与: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进行日常护理(如正确翻身、协助洗漱),但避免过度包办,保留患者自主活动机会。

长期随访: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需定期复查,监测股骨头血供情况。老年患者需同时管理骨质疏松,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骨松药物,降低再骨折风险。

股骨颈骨折的护理就像一场马拉松,从急救时的精准搬运,到术后分阶段的科学康复,再到长期的心理支持,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松懈。尤其是老年人,家属更要树立“护理比治疗更重要”的意识,通过全程细致的照护,帮助患者重新站起来,找回生活的尊严与质量。记住:科学护理能让骨折的愈合不仅是“长好”,更是“用好”。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股骨颈骨折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