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你而来:中西医结合,让慢性胃炎不再“闹腾”
慢性胃炎,这个听起来就让人有点头疼的疾病,正困扰着越来越多人。胃部隐痛、胀气、嗳气、食欲不振,这些反复发作的症状,不仅影响着我们的食欲,更降低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那么,面对这个“顽固”的慢性胃炎,我们该如何有效应对,让胃不再“闹腾”呢?
什么是慢性胃炎?“它”为何如此“慢性”?
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发生的长期、反复的炎症。与急性胃炎不同,它的症状可能不那么剧烈,但却迁延不愈,容易反复发作。
为什么它会如此“慢性”?原因主要有:
病因复杂且持续:幽门螺杆菌感染(HP)、长期不良饮食习惯(辛辣、过冷、过烫、暴饮暴食)、精神压力过大、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些病因往往难以彻底根除或控制。
炎症与修复的拉锯战:胃黏膜在不断受到损伤,又在不断尝试修复,但反复的损伤使得修复过程不完整,导致黏膜逐渐发生萎缩、肠化等改变,形成慢性炎症。
生活方式的“助攻”: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睡眠不足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加剧胃部负担,使病情迁延。
西医的“精准打击”:对抗炎症与病因
西医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主要侧重于去除病因、控制炎症、缓解症状。
1.根除幽门螺杆菌(HP):如果慢性胃炎是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那么根除HP是治疗的关键。通常采用“四联疗法”,即两种抗生素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PI)和铋剂。
2.抑制胃酸分泌:
质子泵抑制剂(PPIs):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能强效抑制胃酸分泌,缓解胃痛、反酸等症状,为胃黏膜修复创造良好环境。
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也是抑制胃酸的药物。
3.保护胃黏膜:
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替普瑞酮、枸橼酸铋钾等,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层,抵抗胃酸侵蚀,促进黏膜修复。
4.缓解症状:
促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伊托必利,改善胃肠蠕动,缓解腹胀、恶心等症状。
解痉止痛药:如匹维溴铵,缓解胃肠痉挛引起的疼痛。
西医的优势:作用机制明确,起效快,对根除病因(如HP)效果显著。
中医的“整体观”:调理脾胃,固本培元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多与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痰湿内阻等因素有关,强调“整体调理”,着眼于改善体质,扶正祛邪。
1.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
脾胃虚寒型:症状如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神疲乏力,治宜温中健脾,方剂如理中丸、香砂六君子汤等。
肝胃不和型:症状如胃脘胀痛、嗳气频作、嘈杂泛酸、情绪波动时加重,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剂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
胃阴不足型:症状如胃脘隐痛、嘈杂、口干、舌红少津,治宜养阴益胃,方剂如益胃汤、沙参麦冬汤等。
湿热中阻型:症状如胃脘痞满、恶心、口苦、食欲差,治宜清热化湿,和胃降逆,方剂如保和丸、平胃散等。
2.中药外治:
穴位贴敷:如敷贴“中脘”、“足三里”等穴位,可温中健脾、疏肝理气。
中药离子导入:通过药物渗透,直接作用于胃部。
3.针灸与推拿:
针灸:刺激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位,调节胃肠功能,缓解疼痛。
推拿:摩腹、按揉等手法,可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腹胀。
中医的优势:强调个体化治疗,注重整体调理,副作用相对较小,对改善慢性胃炎的反复发作、提高生活质量有独到之处。
中西医结合:1+1>2的智慧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能够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达到更好的疗效:
西医“快刀斩乱麻”:快速抑制胃酸,控制炎症,根除HP,迅速缓解急性期的症状。
中医“慢火细炖”: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通过辨证施治,调理身体整体功能,改善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等内因,巩固疗效,减少复发。
联合治疗:
西药控制症状,中药调理体质:例如,用PPI控制胃酸,同时用健脾益胃的中药巩固。
中药辅助西药:某些中药(如猴头菇菌提取物)可能有助于提高HP根除率。
改善西药副作用:中药可以缓解西药(如抗生素)可能引起的胃肠不适。
“胃”健康的小贴士:日常生活中的“养胃秘诀”
三餐规律,细嚼慢咽。饮食温和,少辛辣刺激。戒烟限酒。管理情绪,减缓压力。保证充足睡眠。慎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定期复查,慢性胃炎患者,尤其是伴有HP感染或萎缩性胃炎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结语
慢性胃炎,通过科学认识,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尤其是中西医结合的智慧,我们完全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缓解症状,让胃不再“闹腾”,重拾健康舒适的饮食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