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骨质疏松老人:走出静养误区

骨质疏松老人:走出静养误区

朱意球 湘潭市岳塘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岳塘区东坪建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25年06月25日 17页 1067 海报 复制链接

很多骨质疏松老人和家属认为“年纪大了骨头脆,少动少折腾才安全”,但“静养保平安”是健康误区。骨质疏松患者骨骼如“疏松的砖墙”,长期不运动,“砖块”会更脆弱,增加骨折风险。科学研究表明,适当体力活动刺激骨细胞活性、增强肌肉力量,是防治骨质疏松的“天然良药”。老人应走出静养误区,掌握正确运动方法,让骨骼更坚韧。

一、静养的“隐形伤害”:越不动,骨头越“酥”

骨质疏松的本质在于骨量流失和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强度下降。老年人因担心骨折而长时间久坐或久卧,反而加速了骨骼的衰退:其骨量每年流失3%~5%,是健康老年人的两倍;卧床一个月,腰椎骨密度会降低1%~2%,髋部骨密度下降0.5%,单纯补钙难以逆转这一趋势。此外,肌肉量每月减少1%~2%,50岁后若长期缺乏运动,下肢肌力可能下降50%,跌倒风险增加3倍。久坐还会导致平衡能力变差,60%的髋部骨折由此引发,并且80%的患者有长期静养的历史。

二、运动的“护骨魔力”:刺激骨骼,增强防线

适当运动对骨质疏松老人的益处,远超想象:

促进骨形成:负重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时,骨骼承受的压力会刺激成骨细胞生成,增加骨密度。每周坚持5次、每次30分钟的快走,能使腰椎骨密度每年增加0.5%~1%,髋部骨密度增加0.3%~0.6%。

增强肌肉力量:抗阻运动(如举哑铃、弹力带训练)可增强四肢和躯干肌肉,肌肉收缩时对骨骼的牵拉作用,能进一步刺激骨生长。握力训练能改善腕部骨密度,腿部抗阻训练可降低髋部骨折风险40%。

改善平衡能力: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能提高身体协调性,激活本体感觉(感知身体位置的能力),使老人在突发情况(如脚下打滑)时能快速调整姿势,减少跌倒。练习太极拳的老人,跌倒发生率比不运动者低50%。

提升维生素D活性:户外活动时阳光照射可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帮助肠道吸收钙,间接为骨骼“补钙”。每天户外活动20~30分钟,能使维生素D水平提高30%,增强骨钙沉积效率20%。

三、适合的运动“菜单”

骨质疏松老人运动要遵循“个体化、低强度、循序渐进” 原则,避免剧烈运动和弯腰负重,适宜运动如下:

负重有氧运动:快走每天30分钟(可分2~3次,步速以 “能说话不喘气” 为宜);慢跑适合身体好的老人,每周3次、每次20分钟,选塑胶跑道;广场舞选舒缓曲目(避跳跃、扭转),每周3~4次、每次40分钟。

抗阻训练:1~2公斤哑铃做上肢平举、侧平举,每组10~15次,每天2组;弹力带固定在门把手上做腿部屈伸、侧踢,每组10次,每天2组;坐姿抬腿(抬至水平保持5秒),每条腿10次。

平衡与柔韧性训练:简化24式太极拳(练 “云手” 等),每周5次、每次20分钟;扶墙/椅单腿站立10~20秒,每天10次;交替足跟走、足尖走,每次5分钟。

四、运动安全“必修课”:避开风险,科学锻炼

骨质疏松老人运动时,需牢记“三不做、四注意”:

三不做:

不做弯腰低头摸脚、仰卧起坐等增加脊柱压力的动作,避免椎体压缩性骨折;

不做剧烈跳跃、冲刺跑等高强度运动,防止关节损伤和跌倒;

不做憋气用力的动作(如举重),避免血压骤升和骨骼过度受力。

四注意:

运动前热身5~10分钟(如活动颈肩、屈伸四肢),运动后拉伸3~5分钟,减少肌肉拉伤;

选择平整、防滑的场地(如塑胶操场、室内健身房),穿防滑鞋,避免在雨天、雪天外出运动;

随身携带手机和急救药品,运动时有人陪同,避免单独行动;

若运动中出现关节疼痛、胸闷、头晕,立即停止并休息,症状持续需及时就医。

五、运动配合“护骨套餐”:效果加倍

运动需配合其他措施以最大化护骨效果:每日补钙 1000-1200 毫克,优先从牛奶、豆制品等饮食获取,不足时遵医嘱服钙剂;每日补维生素 D 800-1000 国际单位,除户外活动,可吃鱼类、蛋黄或服补充剂促钙吸收;戒烟限酒,少喝咖啡和浓茶(避免影响骨量及钙代谢吸收);每年用双能 X 线吸收法做骨密度检测,评估骨量变化,及时调整运动和治疗方案。

对骨质疏松老人而言,“不动” 风险最大,适当运动才是护骨良策。从每天10分钟散步起步,逐步加量,配合科学营养与防护,可让骨骼坚韧。骨骼健康需“适度折腾”,走出静养误区,才能拥有更稳健、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骨质疏松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