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膝关节置换术后,如何科学进行康复护理训练?

膝关节置换术后,如何科学进行康复护理训练?

周桃 四川赫尔森康复医院
2025年06月25日 12页 1074 海报 复制链接

一、术后康复的黄金法则:

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需遵循"循序渐进、医患协同"的原则,根据术后时间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均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和禁忌。

(一)术后0-2周:急性期护理
核心目标:控制肿胀、预防血栓、激活肌群

踝泵运动的动作要领为:平躺或坐位时,用力勾脚尖(背屈)保持5秒,再用力下踩(跖屈)保持5秒,每小时完成10次循环;其科学依据是通过肌肉收缩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降低深静脉血栓风险。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的方法是:大腿前侧肌肉用力绷紧并保持膝关节伸直5-10秒,每日3组,每组10次,注意训练时避免憋气,配合均匀呼吸。直腿抬高训练的进阶技巧为:平躺伸直患肢,缓慢抬离床面30厘米,保持3秒后缓慢放下,建议每日3组,每组10次,强度以不引起明显疲劳为宜。
   (二)术后2-6周:功能重建期

核心目标:恢复关节活动度、强化肌力

CPM持续被动运动设备的使用建议为:术后第1天即可开始,初始角度设为0-45°,每日2次,每次1小时;进度管理方面,每周增加10-15°屈曲角度,目标在2周内达到90°。主动屈膝训练(坐位练习)的方法是:坐在床边,用健侧脚辅助患侧脚跟向后滑动,逐步增加屈膝角度,术后6周需达到至少110°的屈曲范围。步行训练初期需使用助行器,逐步过渡到双拐,最终实现独立行走,同时注意步态矫正,强调"脚跟先着地,全脚掌支撑"的正确模式。
   (三)术后6-12周:功能优化期

核心目标:提升运动耐力、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弹力带抗阻训练的方法为:将弹力带固定于床脚,患侧脚踝套入后进行伸膝抗阻训练,建议每组10次,每日3组,阻力强度以次日无肌肉酸痛为宜。平衡训练可通过单腿站立练习实现:扶稳椅背,患侧腿缓慢抬起离地并保持10秒后换腿,若能够稳定完成30秒单腿站立,则可进阶至闭眼平衡练习以进一步强化平衡能力。
   (四)术后3个月后:终身维护期

核心目标:预防假体磨损、保持关节功能

低冲击有氧运动推荐选择游泳(以自由泳为佳)或固定自行车(调整座位高度使膝关节微屈),建议每周3次,每次20-30分钟,运动时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肌力维持训练可居家进行,每日完成直腿抬高和侧抬腿各20次,并配合踝泵运动以预防下肢血栓。此外,建议每3个月进行一次专业康复评估,根据恢复情况及时调整训练方案。

二、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一)深静脉血栓(DVT)

三级预防体系:

基础预防:术后即刻开始踝泵运动,每日饮水量≥1500ml。

物理预防: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IPC),每日使用8-12小时。

药物预防: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持续至术后35天。

(二)关节僵硬

处理流程:术后4周屈曲角度<90°时,增加CPM使用频率至每日3次。物理治疗:热敷15分钟后进行手法松解,配合关节松动术。药物治疗:局部注射透明质酸钠改善润滑。

(三)假体松动

早期预警信号:

持续性关节疼痛,休息时加重;X线片显示假体周围透亮线>2mm;应对措施,立即限制负重,使用支具固定,必要时二次手术。

三、康复中的常见误区

(一)过度保护

典型表现:术后3周仍不敢屈膝超过60°;长期依赖助行器行走。

科学建议:术后2周应达到90°屈曲,4周内逐步弃拐。

(二)训练强度不当

错误示范:直腿抬高时快速抬放;抗阻训练使用过大重量。

正确做法:所有动作需缓慢控制,以不引起疼痛加剧为限。

(三)忽视全身管理

营养支持:每日蛋白质摄入量1.2-1.5g/kg,补充维生素D(800-1000IU/日)。

体重控制:BMI>28kg/m²时,假体磨损风险增加3倍。

心理健康:术后抑郁发生率达15-20%,需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是一场需要医患共同参与的"持久战"。通过科学分阶段训练、并发症精准防控、智能化康复工具应用,90%以上的患者可在术后3个月恢复基本生活能力,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可达85分以上。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膝关节置换术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