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今日要闻 超过男性患者数—— 为什么越来越多不抽烟的女性得肺癌?
老年模式

超过男性患者数—— 为什么越来越多不抽烟的女性得肺癌?

周游
2025年10月29日 21269

提起肺癌,吸烟很可能是第一个联想词。然而,这样的刻板印象正被打破。

今年9月,国际肿瘤学期刊《肺癌》刊发了一项基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肺癌患者16年临床数据的研究。该研究通过随访、病历数据,揭示了中国肺癌流行病学特征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非吸烟者和年轻女性正成为肺癌的主要受害者。依据该研究,女性肺癌患者的占比从2006年的29.9%升至2021年的59.5%,超越男性。

超过男性患者数—— 为什么越来越多不抽烟的女性得肺癌?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复旦大学胸部肿瘤研究所所长陈海泉是该研究通讯作者之一。他表示,该研究代表了国内乃至国际肺癌流行病学认知的重大改变,为肺癌的早期筛查与诊治指明了新方向。

与此同时,陈海泉强调,吸烟导致的肺癌作为一种肺癌亚型,是快速致命的。“呼吁禁烟仍然非常重要,因为戒烟可以有效预防这种快速致命的肺癌。但‘不吸烟的肺癌’检出率已远超过了‘吸烟的肺癌’,而当前国内肺癌筛查策略偏重于后者,需要更新。”

将“亚临床患者”较早筛出来

“年轻女性和非吸烟者,已成为磨玻璃结节型肺癌的高检出率人群。”谈起这项研究的最重要结论,陈海泉如是说。

肺癌目前仍是国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有多种不同的病理类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王群介绍,肺癌大体分为非小细胞癌和小细胞癌,前者最为多见,主要包含肺腺癌、肺鳞癌。磨玻璃结节型肺癌就是肺腺癌的一种。相比实性结节,在胸部CT等影像学手段下,磨玻璃结节看上去像玻璃一样透明。

苏北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徐兴祥发现,许多早期肺癌患者最先检测出的都是肺部结节。90%~95%的结节都是良性的。磨玻璃结节型肺癌一般情况下发展很缓慢,手术窗口期较长,治愈率高。

相比快速致命的肺癌,磨玻璃结节型肺癌占据肺癌“新C位”并非突然。王群指出,2010年后,尤其疫情后胸部CT广泛使用,肺腺癌的检出率大幅升高。

陈海泉团队早在2011年就关注到了这一变化趋势。当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开展的肺癌筛查试验首次证实,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能发现更多早期肺癌,并显著降低肺癌死亡率。此后,全球范围内,基于LDCT的早期肺癌筛查工作开始不断推进。2018年,《中国肺癌杂志》刊发了《中国肺癌低剂量螺旋CT筛查指南》(以下简称《筛查指南》),最新修订于2023年。

LDCT开始普及后,陈海泉团队于2013~2014年在上海市闵行区社区启动了一项肺癌筛查工作,拿到了11000多位肺癌患者的数据。“我们的筛查结果是女性多、不吸烟者多,这挑战了西方学界的传统认知,因此论文一度非常难发表。”陈海泉回忆。

超过男性患者数—— 为什么越来越多不抽烟的女性得肺癌?

另一个重要的错位是,欧美国家筛查的是重度吸烟者和55岁以上人群,筛查出的肺癌类型主要是实性结节肺癌,早期肺癌比例约60%。而陈海泉发现,上述闵行区筛查中早期肺癌的比例为80%,其中70%都是磨玻璃结节型肺癌。

“上海多家医院的40岁以上员工都参与了筛查们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我象:平时身体正常的同事都查出肺癌来了。当时,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有2000多人参与,查出18例肺癌,除了一例经典的实性结节肺癌,来源于一位吸烟男性,其余都是女性不吸烟者的磨玻璃结节型肺癌。”陈海泉说。

此后数年,陈海泉团队陆续搜集了上海、山东、江苏、广东等多地共6家医院的患者数据,得出了相似的结论。2020年,这一研究结果发表于美国胸外科协会旗下的《胸心血管外科杂志》,标志着国际学界开始正视东亚人群肺癌流行病学特征的改变。

过度与争议

不久前,陈海泉刚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国际胸部肿瘤外科大会上做过汇报。该大会由美国胸外科协会主办,是胸部肿瘤的国际盛会。大会主席大卫·琼斯表示,陈海泉团队的数据非常难得,他相信中国的研究结论在国际上也同样适用,目前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研究已支持这一观点。

“全球都在期待更多大规模临床试验数据,来证明筛查非传统高危人群与不筛查相比,可以进一步降低肺癌死亡率。”琼斯称。

琼斯指出,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认识到,肺癌筛查应扩展到吸烟史和高龄等传统标准之外。部分临床试验表明,家族史、种族和性别可能是肺癌筛查工作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职业暴露史、有一级亲属确诊、有肺癌三类高风险人群。

但继续扩展筛查范围则遇到了阻碍。多位受访者指出,欧美国家多年来一直难以扩展筛查范围,主要受保险制度制约。而在中国,陈海泉则认为筛查过度与不足并存。“目前的筛查水平已能筛出大量早期肺癌患者,但医院里中晚期肺癌患者仍很常见。我问这些患者之前是否做过筛查,基本表示没做。因此很多地方是有筛查条件,但筛查意识不足。”此外,陈海泉指出,在西部医疗欠发达地区,肺癌检出率低,一个重要原因是医疗水平没跟上,医生不认识早期肺癌。

过度筛查的现象也很常见。据陈海泉了解,部分患者手术之前平均做过3次以上的CT检查。“有些工作单位效益好,让员工每年无差别做CT,当成是福利。这完全是适得其反。”

“‘结节焦虑’很普遍”

多位受访者都接诊过主动想要手术的结节患者。他们的病灶可能进展很慢,即使一两年后来复查也不会有什么变化,但一旦知道自己有结节,就会陷入健康焦虑。

早期结节性质的临床诊断十分重要。徐兴祥建议,高风险或已出现剧烈咳嗽、痰血等显著症状的人,应尽快前往胸外科专科医院,由会诊团队综合判断结节的危险性。在确认高危结节、病灶代谢程度高、恶性可能性大的情况下,才有立即手术的必要。而《筛查指南》对大部分结节患者的建议都是随访治疗。

“查出肺结节的患者通常都有手术的诉求,目前国内的‘结节焦虑’很普遍。”王群说。据他了解,在日本,针对1厘米以下的纯磨玻璃结节,大医院已主张随访为主。但还是有不少日本外科医生仍然在为这些患者做手术,“大医院不做小医院做”。

王群现在仍能遇到一些4毫米以下结节的患者要求手术。这类结节称为微小结节,临床上不建议做鉴别诊断毫米以上结节考虑随访。《筛查指南》只提出。“5~现6在不论普通CT、PET-CT还是穿刺检查,对4毫米以下结节都没有鉴别能力。当下共识是,医生不能‘去幼儿园里抓坏人’。”王群强调,这是防止过度治疗和医疗资源浪费的重要手段。

但目前在AI技术加持下,CT筛查能力快速提升,2~3毫米的结节也能筛查出来。王群说,想象一位中年女性,上有老下有小,一查出有结节,肯定“吓得要死”。即使看上去像良性,但患者称“不开刀睡不着觉”,这种情况下,医生只能选择手术。

磨玻璃结节型肺癌患者尤其容易选择草率手术。陈海泉指出,这种肺癌被视作肺癌自然病程中的一个阶段。过去的认知是,肺癌一旦发现,75%都是晚期,5年生存率不超过15%。但磨玻璃结节型肺癌即使不处理,5年内进展通常都很慢,很可能5~15年后才会进展为致命性疾病。

因此,对于这类患者,陈海泉团队提出“治愈窗口期”理念。此类患者经过局部切除,在不清扫淋巴结的情况下,5~10年内不复发的比例是100%,也就是能做到完全治愈。“在窗口期,只要做手术就都能够治愈,有些病人可能8~10年都在窗口期里。虽然医生没办法在当下去预测病人3~5年内的疾病进展,但是今年在治愈窗口期、明年就进展为致命性肺癌的案例还没出现过。”陈海泉说。

多位受访者指出,肺癌筛查策略的更新是一个长期过程。王群举例称,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把“肺原位癌”改称为“肺腺体前驱病变”,也就是说,肺原位癌在国际上已被“废除癌籍”,也被清出了医保行列。但在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数据仍将肺原位癌纳入恶性肿瘤范畴。在王群看来,原位癌不扩散不转移,手术治愈率转移的癌确实没必要再称100%。不复发又不为癌。“我们需要做更多临床研究,来推动更符合国情的指南和规范。”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肺癌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