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湿、痰、瘀”——中医解读肥胖

“湿、痰、瘀”——中医解读肥胖

姜翀 重庆市云阳县人民医院
2025年09月03日 36页 808 海报 复制链接

在追求健康体魄的今天,肥胖已经成为困扰许多人的健康问题。在中医看来,肥胖并非仅仅是“吃得太多,动得太少”那么简单,它往往与身体内部的“湿”、“痰”、“瘀”这三个核心病机息息相关。

一、 脾失健运,湿邪内生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负责将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化生气血,濡养全身。如果脾胃功能虚弱,不能正常地运化水谷(食物),这些未被完全消化的精微物质就会转变为“湿邪”。

“湿”是什么? 湿邪是一种阴邪,具有“重浊”、“粘滞”的特点。它就像潮湿的泥巴,容易阻滞气机,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

湿与肥胖的关系:

运化失常: 脾胃运化水谷无力,摄入的能量无法被充分利用,多余的能量就容易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

湿阻阻滞: 身体积聚的湿邪,会阻碍气血的运行,影响新陈代谢,使得脂肪更容易堆积,并且难以被消耗。

水湿停滞: 湿邪还会导致身体的水液代谢紊乱,出现水肿,尤其是在下肢和腹部,看起来就好像“胖”了。

典型表现: 身体沉重,容易疲倦,食欲不振(尽管可能吃不多也胖),舌苔白腻或黄腻,舌体胖大,边有齿痕,大便溏薄(不成形)。

如何“祛湿”?

饮食: 健脾祛湿是关键。少食生冷、油腻、甜腻的食物,多吃赤小豆、薏苡仁、茯苓、白扁豆、小米、红枣等健脾利湿的食物。

生活: 避免久居湿地,保持室内通风干燥,适当运动以助运化。

二、 痰湿凝聚,形体肥胖

当湿邪长期停留在体内,与体内精微物质结合,就可能化生为“痰”。这里的“痰”,不仅仅是我们咳嗽时咳出的痰,更是一种泛指的概念,包括痰湿、痰浊等。

“痰”的形成: 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水湿内生,日久化痰。或者肝气郁结,情志不畅,影响脾胃功能,也会导致痰湿的形成。

痰与肥胖的关系:

痰湿阻滞: 痰湿如同黏稠的“淤泥”,会堵塞身体的气机和经络,使得气血运行不畅,进一步加剧脂肪的堆积。

形体臃肿: 痰湿阻滞,容易导致身体,尤其是腹部、颈部、肢体等部位出现臃肿、肥胖,甚至出现“痰包”(如颈后富贵包)。

伴随症状: 容易头晕目眩、胸闷、恶心、咳嗽有痰、舌苔厚腻。

如何“化痰”?

饮食: 除了祛湿,还要注意化痰。少吃肥甘厚味,适当食用陈皮、萝卜、冬瓜、海带等有助于化痰的食物。

情志: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过度,以防肝气郁结化痰。

三、 气滞血瘀,“瘀”堵肥胖

中医认为,“有痛必有瘀,无瘀必有滞”。肥胖,尤其是一些局部脂肪堆积,也常常与气滞血瘀有关。

气滞血瘀的成因:

脾胃虚弱: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气机容易郁滞。

情志不畅: 长期忧愁、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气机,引发血瘀。

寒邪凝滞: 寒邪容易使气血凝滞,阻碍运行。

外伤: 关节或局部的慢性损伤,也可能导致血瘀。

瘀与肥胖的关系:

气滞: 气是运行的动力,气滞则运行不畅,能量和代谢产物就容易淤积在局部,形成脂肪堆积。

血瘀: 血瘀则血液循环受阻,营养物质和氧气无法顺利输送到全身,新陈代谢减慢,脂肪更容易在“淤堵”的部位堆积,例如腹部、臀部、大腿等。

伴随症状: 肥胖部位可能按压时疼痛,局部皮肤颜色可能偏暗,或有血管曲张,舌质可能偏暗,舌下静脉曲张。

如何“行气活血”?

饮食: 适当食用活血化瘀的食物,如山楂、黑木耳、醋泡黑豆、红花、桃仁等(需注意用量和咨询医生)。

运动: 坚持适度的运动,可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肥胖。

情志: 保持心情舒畅,学会释放压力。

应对肥胖,我们应该怎么做?

调理脾胃是基础: 饮食规律,三餐定时定量,少食生冷、油腻、辛辣、甜腻之品。

祛湿化痰: 多食用健脾利湿、化痰的食物,如薏苡仁、赤小豆、茯苓、陈皮、冬瓜等。

疏通气血: 坚持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关注情志: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思虑过度,顺应四时变化,保持良好的作息。

辨证施治: 如果肥胖问题严重,或伴有其他不适,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根据个人体质和具体症状,制定个体化的调理方案(如中药、针灸、推拿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肥胖不仅影响美观,更是多种疾病的“温床”。了解中医关于肥胖的独特视角,认识到“湿、痰、瘀”的重要性,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健康。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中医肥胖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