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糖尿病:了解、预防与管理,守护生命健康

糖尿病:了解、预防与管理,守护生命健康

闫洪春 招远市蚕庄中心卫生院
2025年08月06日 28页 1807 海报 复制链接

糖尿病如今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威胁健康的“无声杀手”。我国2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已达2.33亿人,相当于每6个人中就有1人患病。更惊人的是,2005年到2023年,患者数激增163.36%,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从7.53%飙至13.67%,相当于每10年翻一番。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深入了解糖尿病知识,掌握科学预防与管理方法,已成为每个人守护健康的必修课。

一、认识糖尿病:血糖失控的警报

糖尿病是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导致血糖持续升高的慢性代谢病。胰岛素是打开细胞大门的“钥匙”,让葡萄糖进入细胞转化为能量。钥匙缺失或失效,葡萄糖滞留血液,长期高血糖会严重损害器官。

根据病因与发病机制,糖尿病主要分为四大类型:

1、1型糖尿病:多青少年起病。免疫系统破坏胰岛β细胞,胰岛素绝对缺乏,需终身注射胰岛素。

2、2型糖尿病:最常见(>90%)。与遗传、肥胖(尤其腹型)、缺乏运动、不良饮食相关。特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早期可生活方式干预和口服药,后期或需胰岛素。

3、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首次发现的糖耐量异常。增加母婴风险及未来患2型糖尿病概率。

4、其他特殊类型:由胰腺疾病、内分泌病、药物或遗传因素等引起。

二、警惕信号:身体发出的求救声

早期症状隐匿,需关注:

1、“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1型明显)。

2、疲乏无力:能量利用障碍。

3、视物模糊:高血糖致晶状体肿胀。

4、伤口难愈、反复感染:如皮肤疖肿、尿路感染。

5、手脚麻木/刺痛:周围神经受损。

三、沉默的破坏者:糖尿病并发症的残酷现实

长期高血糖无声损害全身血管神经:

1、急性并发症(危险!需急救):

①酮症酸中毒:严重胰岛素缺乏致酮体堆积(酸中毒、昏迷),多见于1型。

②高血糖高渗状态:极度高血糖、脱水、意识障碍,老年2型多见,死亡率高。

③严重低血糖:药物、未进食或运动过量导致(心慌、手抖、昏迷),立即补糖。

2、慢性并发症:

①大血管病变:加速动脉硬化,心梗、脑卒中、下肢坏疽风险大增,是主要死因。

②微血管病变:

1)视网膜病变:工作年龄人群失明主因。

2)肾病:可致肾衰竭(尿毒症)。

3)神经病变:

a.周围神经病变:手足麻木、疼痛、感觉丧失,易致足溃疡、感染、截肢。

b.自主神经病变:影响心、消化、泌尿、生殖系统功能。

四、科学管理:驾驭糖尿病的缰绳

糖尿病虽难根治,但可防可控。科学管理是核心:

1、血糖监测(基石):

①自我监测:家用血糖仪测指尖血(空腹、餐后等)。

②糖化血红蛋白:反映2-3个月平均血糖(金标准,目标<7%),每3-6月测。

③动态血糖监测:连续监测,适用于血糖波动大者。

2、饮食治疗(基础):

①均衡营养,控制总热量,维持健康体重。

②选低升糖指数食物(全谷物、杂豆、蔬菜、低糖水果),限糖、限加工食品。

③定时定量,少食多餐。清淡饮食(盐<5克/天,油25-30克/天)。

3、运动疗法(良方):

①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快走、游泳等),分5次。

②每周加入2-3次力量训练。避免低血糖,量力而行。

4、药物治疗(武器):遵医嘱使用:

①口服药:种类多(促泌、增敏、延缓吸收等)。

②注射药:胰岛素(1型必需,部分2型需用);GLP-1受体激动剂(降糖、减重、护心)。

5、健康教育(钥匙):学习疾病知识、监测技能、饮食运动、用药、应对并发症及心理调适,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五、重在预防:筑起健康的防线

1、保持健康体重:BMI<24,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

2、坚持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强度活动。

3、健康饮食:多蔬果全谷,限高糖高脂高盐及含糖饮料。

4、戒烟限酒。

5、定期体检:高危人群(家族史、肥胖、高血压等)每年查空腹血糖和/或糖化血红蛋白。早期发现糖尿病前期是逆转关键!

6、管理压力,保证睡眠。

结语:

糖尿病是生活方式调整的警钟。通过科学管理——监测血糖、健康饮食、积极运动、规范用药、持续学习,患者能有效控制病情,避免并发症,享有高质量生活。预防2型糖尿病,健康生活方式是坚实盾牌。重视血糖健康,从今天开始行动。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糖尿病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