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切口感染怎么办,这些方法要了解
切口感染是因手术消毒不严格、术后护理不当、免疫能力差、营养不良等危险因素诱发的术后常见并发症,患者可因切口疼痛、红肿而延长住院时间,严重者甚至威胁生命安全。那么,手术后切口感染怎么办?了解这些应对措施尤为必要。
(一)手术后切口感染分类和诊断
切口感染症状以局部发红、硬结、发热和疼痛为主,部分伴随脓性切口渗出和切口裂开,可将其分为:
①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术后30d内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或皮下组织,多见于表浅切口存在红、肿、热、痛或有化脓性液体。
②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术后切口累及深部软组织的感染,其深部切口可引流出或穿刺出脓液,部分发热超过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同时,再次手术探查或影像学检查可见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其感染时间为无植入物手术后30d内或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
③ 器官(或腔隙)感染:主要包括手术过程中被打开或进行操作的身体各个部位,但皮肤、深筋膜、肌层除外,其感染时间为无植入物手术后30d内或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采用无菌技术可从患者器官或腔隙内提取体液或组织并培养分离微生物,且引流管可引流出脓液,感染患者可能伴随全身感染症状。
(二)手术后切口感染的治疗方法
①切口检查:为确认术后切口有无感染,可剪断缝线或拆除皮肤钉,观察切口有无红肿、硬结等情况,明确感染范围。其次,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对其切口脓性分泌物开展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可明确病原菌种类。
②冲洗:手术切口的感染性渗出物可不同程度刺激异常金属蛋白酶产生,进而延缓切口愈合速度。为此,通过液体冲洗坏死组织、渗出物等物质,已成为临床处理切口感染的关键环节。面对高度感染切口,医疗工作者常根据个体差异利用装有等渗溶液的注射器予以加压冲洗,旨在减少细菌负荷。
③清创:为去除失活组织和碎屑,临床医疗工作者可利用手术刀或剪刀完成机械清创操作,以恢复最佳切口愈合环境。
④填充:由于伴较大死腔的切口需要填塞,临床多根据切口感染情况开展传统纱布填充(感染初期)、泡沫填充(较大死腔、渗出液较多者)、藻酸盐填充(大量渗出的创面)或负压切口治疗填充法(较大死腔或难以愈合的切口)等,旨在减少生理性死腔,吸收渗出物,促进切口愈合。
⑤敷料:切口愈合不同阶段需要不同敷料,如:清创阶段使用水凝胶敷料(保持切口湿润、促进自溶性清创等);肉芽形成阶段使用低粘性、保湿敷料(减少切口损伤、保持切口湿润等);上皮形成阶段使用低粘性敷料(降低感染风险、促进切口愈合)。根据保水能力的不同又可分为开放式、半开放式和半闭合式,其中开放式敷料价格便宜,但需频繁更换,而半开放式敷料价格低廉,使用方法简易,但存在无法维持充分湿润切口环境的局限性,具体敷料的选择应结合患者切口感染状况、个体差异等因素予以综合考虑。
⑥负压切口治疗:负压切口治疗是通过持续或间断负压吸引促进切口愈合的治疗手段,负压有助于减少过多液体积聚,保护皮肤免受频繁更换敷料刺激,需要根据切口类型、大小、位置等综合因素予以合理调整负压参数。
⑦合理使用抗生素:患者是否接受抗生素治疗取决于切口感染范围、临床表现、合并症情况等因素。针对已打开的浅表性切口感染患者而言,局部用药(聚维酮碘、次氯酸钠)相较于引流、清创并无优势。若切口感染已扩散至邻近组织,医疗工作者可在未获得病原学结果前,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开展广谱抗生素经验性治疗。若已明确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和抗生素敏感性,医疗工作者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针对性开展抗生素治疗。如:大肠埃希菌可选用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等。
⑧延期缝合:延期缝合是指局部清创后4-7天再进行缝合的治疗手段,旨在恢复皮肤的完整性。实际上,小切口可持续保持开放状态,待肉芽组织填充切口便可完成二期愈合,此过程无需外部手段对合皮肤边缘。若术后切口组织缺损较多,相关患者可在感染控制后5-7天后局部麻醉下开展二期缝合切口操作,其分层缝合途径可避免残留死腔,加快切口愈合速度。
综上所述,手术后切口感染可延长切口正常修复进程,若未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将因感染扩散至周围组织或累及深部组织而产生严重并发症,甚至发展为感染性休克,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为此,我们应密切观察切口状态,并在医疗工作者指导下正确处理切口,以此降低疾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