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烧、咳嗽是流感还是支原体肺炎?
在我国每年秋冬季为儿科门诊就诊高峰期,患儿在就诊过程中大多有发热、咳嗽、打喷嚏、咽部疼痛、全身酸痛等临床表现。对于儿科医生也是一场艰难的挑战,需准确及时诊断出疾病类型并提供对症的治疗方案,使其尽快恢复健康。流感、支原体肺炎这两种疾病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发热、咳嗽、咽痛等,临床上难区分,那么该如何准确鉴别这一重要问题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详细地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对这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能更加快速准确地分辨与治疗。
一、什么是流感?
“流感”是指流行性感冒,它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及传播性,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大范围传播。流感病毒具有多种变异株,可以通过空气飞沫、接触传播等途径进入人体,致病者会表现出发烧、咳嗽、咽痛、乏力以及肌肉疼痛等症状,而且病情严重的话还可能出现肺炎、心肌炎等继发症状,严重威胁个人的身体健康以及公共卫生安全。根据其抗原性差异,流感病毒分为四种类型,包括甲、乙、丙、丁型。其中人类流行性感冒以甲型和乙型为主,这两种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每年都会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流行趋势。甲型流感病毒突变迅速,极易通过基因重组形成新型毒株,极有可能引起全球大范围爆发,这种突发状况一旦出现将会造成大量病例的出现,如果进一步扩大还会对世界的公众健康构成威胁。所以,加强对甲型病毒的监测、预防与控制是当前我国应对该疾病的首要任务,该病毒侵入到人体当中一般都要经过一个很短的潜伏阶段,一般为1-3天,根据个人情况不同,发病的时间也不一样。但是,医疗研究与资料显示流感病毒的平均潜伏期为两天,也就是从感染到发病大概需要两天时间。对此,我们可利用此机会,及时进行针对性防治,降低其传染风险,从而更好地控制流感病毒的传播。
学校作为一个封闭且人群密集的场所,学生和教职员工数量多,彼此之间的接触联系也比较多,缺乏足够的通风换气,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流感病毒会迅速传播,从而导致流感病毒的大范围爆发。在此背景下,流感病毒进入校园后,会以极快的速度向大范围群体扩散,不但对师生的学业与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同时也对学校的正常教育与公众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为此,应从加强校园防疫工作、改善校园环境、增强师生身体素质等方面入手,积极应对流行性感冒。在我国,每年由于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样病例超门急诊就诊的人数大约300万例,这一数据反映出流感在我国公共卫生领域中的严重程度,同时也说明了预防和控制流感的迫切性。因此,加强流感防治,增强公众对流感知识的认知,加强疫苗免疫,对减少因流感而造成的过多的门诊病人,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是十分必要的。
二、什么是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肺炎是一种急性肺部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肺炎支原体所致。在我国,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的感染疾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但是5岁以内的幼儿也有可能发生。该病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支原体肺炎以秋冬和早春为高发季节,每隔3-7年为区域性流行期,是社区感染的主要病原。病毒可通过飞沫进行传染,其潜伏期为2-3个星期。
患有支原体肺炎患者除伴有剧烈干咳及刺激感干咳之外,支原体肺炎的显著症状还包括痰液增多、体温上升(通常为低热)、咽喉不适感、喉部有异物感、肌肉酸痛和筋疲力尽等表现。流感和肺炎在症状上各不相同,支原体肺炎患者温度通常不高,很少到三十八度以上,而且体温会慢慢恢复到正常。针对支原体感染引发的呼吸道问题,其恢复健康通常耗时较长,甚至可能需要几周甚至更久。
支原体侵袭不仅可能诱发肺炎,还可能引发呼吸道不适及肺外表现,如皮肤问题、血象异常和神经症状等,通常这种情况的发生率较低。但需要注意的是,相当一部分感染者并未表现出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
三、病毒与支原体的区别
1、结构
支原体和病毒作为两种病原体,在生物学特性以及致病机理方面有着明显不同,就结构特性而言,支原体是缺少细胞壁的体积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着完整的细胞膜结构,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是由核酸和蛋白质衣壳组成,部分病毒还有包膜结构。
2、生存方式
在代谢能力上,支原体有自主代谢系统,可在体外培养基里增殖,病毒则完全依靠宿主细胞来完成复制周期。
3、引发疾病
在疾病引发方面,支原体主要会引起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生殖道感染,病毒则能引发包括流感、肺炎以及病毒性肝炎等在内的多系统疾病。
4、诊断方法
在诊断技术路线上,临床实验室大多时候采用血清抗体检测并结合特异性培养来鉴定支原体,而病毒检测主要依靠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病毒分离培养。
5、治疗方法
在呼吸道病原体感染鉴别的工作里,支原体所引发的病例和病毒所导致的病例呈现出了多种可加以鉴别的不同特征,精准掌握这些关键的差异之处对于优化防治策略有着关键的临床指导意义。在治疗策略方面,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对支原体有不错的疗效,而病毒性疾病大多需要靶向抗病毒药物,比如针对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等特异性治疗方案。在临床诊疗的进程当中,医师需要依据个体病例的具体特点展开全面的评估,要考量实验室指标的特异性表现,还得留意治疗反应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个性化诊疗方案。
四、流感与支原体肺炎的检测方法
1、流感的检测方法
通常采用抗原及核酸检测甲乙型流感病毒。以鼻拭子为例,在症状开始后1~3天内进行检测为宜,具体检测方法如下。
首先将鼻拭子置入鼻腔并深入至1~1.5cm,逆时针旋转三圈后,再顺时针旋转三圈。接着将鼻拭子放入试管里,继续将试管摇动一分钟,给试管进行五次按压。最后取四滴检测的液体滴入检测卡,等待反应十五到三十分钟即可,再进行观察。对于结果只需要判断阴性或者阳性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血液检查、抗病毒抗体测试、血清学检测、分离培养来判断是否患有流感。
2、支原体肺炎的检测方法
目前主要通过血清学检测法来对支原体肺炎进行确诊,颗粒凝集、胶体金法等均属于此种检测方法,其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以判断是否为相关病原体感染。
采集病患末梢血2~5μl,等待12~24h之后查询报告值。根据抗体lgM、lgG的值判定是否患上肺炎支原体。
lgM感染后抗体最早会在1周左右出现,2~4周达高峰,后开始消退,持续时间不长,通过lgM检出情况可以用来判定是早期急性感染还是感染性疾病。
lgG型抗体较lgM稍晚出现,多在感染后约2周出现,持续时间长,代表既往出现过感染情况,多将其作为流行病学调查。
注意:抗体会在体内存在较长时间,有时也不好判断是否为新近感染,敏感性和特异性低,需由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做判断。
五、流感与支原体肺炎检测的重要性
1、早期诊断
流感和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通过实验室检测,如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病原体。
2、指导治疗
准确的病原体检测结果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例如,流感病毒感染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而支原体肺炎则需要使用针对支原体菌有效的抗生素。
3、预防传播
及时的检测和诊断可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通过隔离患者和实施感染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的传播。
4、公共卫生监测
流感和支原体肺炎的检测数据对于公共卫生监测和疫情预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监测病原体的流行趋势和变异情况,可以为疫苗研发和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六、如何预防流感、支原体肺炎?
1、加强通风
清洁教室宿舍食堂环境,定期清扫公共环境和室内卫生,保持室内外环境整洁;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2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减少聚集
流行季节如非必要情况,尽量不去人群拥挤的室内场所,必须要去的话,佩戴口罩。
3、做好手部卫生
在餐前便后、外出回来后等应使用流动水和洗手液(肥皂)洗手,洗手时间应不少于20秒。
4、养成健康习惯
适度运动,保证睡眠,饮食注意营养均衡,加强户外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抗病能力。
5、接种疫苗
需要对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进行流感疫苗的接种。但目前尚无专门针对支原体肺炎的疫苗,对此要加强个人防护。
总之,对流感和支原体肺炎的病原学特点进行了解,有利于促进我们对流感和支原体肺炎疾病的认识,并更好地了解治疗、预防措施。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避免自己及家人接触病菌,提升自身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