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血液透析:为肾脏健康“保驾护航”的科普指南
老年模式

血液透析:为肾脏健康“保驾护航”的科普指南

张敏 四川省攀枝花仁和区人民医院
2025年09月17日 33页 2590 海报 复制链接

血液透析是肾功能衰竭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其核心原理是通过人工半透膜模拟肾脏的过滤功能。当肾脏无法有效清除体内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时,透析机中的透析液与血液在透析器内进行物质交换,通过弥散、对流等物理过程,将血液中的尿素、肌酐等毒素排出,同时调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这一过程需要建立血管通路,通常通过动静脉内瘘或中心静脉导管实现,使血液能持续流入透析器。血液透析不仅能替代肾脏的排泄功能,还能通过超滤技术控制体液平衡,避免水肿和高血压等并发症。其技术本质是通过体外循环系统完成肾脏的部分生理功能,为患者争取更多治疗时间或等待肾移植的机会。 血液透析的适应症主要针对肾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群体。当肾脏功能仅剩10%-15%(即终末期肾病,ESRD)时,患者会出现尿毒症症状,如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贫血等,此时必须启动透析治疗。

一、肾病具体适应症包括以下四点:

(1)急性肾损伤(AKI):由严重感染、药物中毒或大手术等引起的突发性肾功能衰竭,当保守治疗无效且出现高钾血症、肺水肿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时需紧急透析;

(2)慢性肾病(CKD)5期: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导致的不可逆肾功能衰竭,当血肌酐超过707μmol/L或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15ml/min时需长期维持透析;

(3)特殊中毒:对乙酰氨基酚、甲醇等药物中毒,或蛇毒、重金属中毒等需通过透析快速清除毒素的情况;

(4)顽固性症状:严重高钾血症(血钾>6.5mmol/L)、代谢性酸中毒(pH<7.1)或难以控制的心力衰竭。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肾病、多囊肾等进展性肾病患者往往需要更早介入透析。临床医生会综合评估患者症状、实验室指标及生活质量,在出现尿毒症脑病、 pericarditis(心包炎)等严重并发症前制定个体化透析方案。 血液透析作为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核心治疗手段,其技术发展经历了从基础到精密的演变过程。现代透析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透析机作为控制中枢,精确调节血流量、透析液流量及超滤速率;透析器(即人工肾)内含数千根中空纤维膜,通过半透膜原理实现毒素清除;水处理系统则确保透析用水的纯净度,避免杂质引发炎症反应。随着技术进步,高通透析器、在线血液透析滤过(OL-HDF)等新型设备显著提升了中大分子毒素的清除效率。近年来的创新还包括可穿戴式人工肾的研发,以及通过生物传感器实时监测透析充分性的智能系统。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更推动了从"维持生命"到"优化生活"的治疗理念转变。 血液透析的实施流程需要严格遵循医疗规范,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整个操作过程可分为以下关键步骤:

二、血管通路准备

检查动静脉内瘘或中心静脉导管是否通畅,确认无红肿、渗血等感染迹象,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铺无菌治疗巾,连接预冲管路,用生理盐水排除透析器内空气。

二、体外循环建立

动脉端穿刺后缓慢引血,避免过快导致管路内凝血,当血液进入静脉壶时调整血流速至200-300ml/min(根据患者耐受性逐步提升),监测静脉压、动脉压及跨膜压(TMP)在安全范围内。

三、治疗参数设定

根据干体重设定超滤量,通常每次脱水量不超过体重的5%,选择碳酸氢盐透析液,调节钠浓度曲线适应患者需求,开启肝素泵抗凝(低分子肝素适用于高危出血患者)。

四、治疗过程监护

每30分钟监测血压、心率,观察有无失衡综合征表现(头痛、恶心等),记录每小时脱水量,避免超滤过快导致低血压,处理机器报警(如静脉压升高提示管路折叠或凝血)

五、治疗结束处理

停止血泵后回输剩余血液,避免丢失红细胞,拔针后压迫止血15-20分钟,力度以不出血且能触及血管震颤为宜,称重并记录透后体重,评估干体重达标情况。

整个操作需由专业医护人员执行,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反应。首次透析者应特别注意血流速的逐步调整,并配备急救设备以应对过敏反应等紧急情况。 血液透析虽能有效维持生命,但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需患者及医护人员共同警惕。短期并发症包括低血压(多因超滤过快或透析液温度不适导致,表现为头晕、冷汗)、肌肉痉挛(与电解质失衡相关,常见于下肢)、失衡综合征(毒素清除过快引起脑水肿,出现头痛、恶心甚至抽搐)。长期并发症则涉及贫血加重(透析过程可能破坏红细胞)、骨代谢异常(钙磷紊乱引发肾性骨病)及心血管病变(长期容量负荷增加心脏负担)。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血液透析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