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骨质疏松:别等骨折了才后悔!早筛早干预

骨质疏松:别等骨折了才后悔!早筛早干预

李玮 平江县中医医院
2025年07月30日 25页 683 海报 复制链接

在我国,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统计显示,50岁以上人群中,每3名女性、每5名男性就分别有1人可能因骨质疏松骨折。该疾病早期无症状,出现明显症状时多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了解早期信号、紧跟抗骨松药物进展,才能早发现早治疗,避免“骨折后追悔莫及”。

一、警惕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身高缩水是重要线索

身高缩水:若一年内身高减少2cm以上,或累计缩短超3cm,需警惕骨质疏松,因脊椎骨量流失会导致椎体压缩。

腰背疼痛:表现为脊柱两侧钝痛,久坐久站加重,夜间或晨起更明显,可能伴随驼背。

脆性骨折前兆:轻微动作(如咳嗽、弯腰)引发骨骼疼痛,提示骨强度下降,若不干预可能进展为骨折,其中髋部骨折最危险,20%患者一年内可能因并发症死亡。

需要格外注意的是,骨质疏松并非老年人的 “专属”。年轻女性过度节食减肥、更年期女性雌激素水平骤降、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长期久坐不动缺乏运动等人群,都有可能提前出现骨量流失的情况。如果这些人群出现了上述信号,那就更应该尽早进行排查。

二、抗骨松药物迭代升级,精准干预守护骨骼健康

随着医学技术进步,抗骨质疏松药物从“补钙”模式向“多靶点、精准化”发展,为不同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双膦酸盐类药物仍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线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等,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增加骨密度。以唑来膦酸为例,每年一次静脉滴注即可发挥作用,提高了患者依从性,适合口服药物困难的老年人。但使用时,服药后半小时内需保持站立或坐位,避免药物刺激食道。

降钙素类药物:在止痛和抑制骨吸收方面效果显著,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缓解骨痛,对骨质疏松伴发的剧烈骨痛疗效明显。鲑鱼降钙素鼻喷剂使用方便,适合伴有疼痛症状的患者。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药物耐受,需在医生指导下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近年来,这类药物的出现为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像特立帕肽,它是目前唯一能够促进骨形成的药物,通过刺激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骨量和骨强度,尤其适用于绝经后严重骨质疏松、对其他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但该药物属于国家特殊管制药品,存在一定潜在风险,必须严格按照医嘱使用,并且连续使用时间不能超过 2 年。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对于更年期女性患者而言,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它能够模拟雌激素对骨骼的保护作用,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同时还能避免雌激素对乳腺和子宫产生副作用,适合那些存在雌激素替代治疗禁忌证的患者。

罗莫佐单抗:作为一种新型药物,它兼具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的双重作用,能够快速提升骨密度,适用于极高骨折风险的患者。不过,其价格相对较高,患者需要根据自身病情和经济状况来进行选择。

三、早筛是前提,综合干预是关键

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与干预时机紧密相关,而骨密度检测是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的“金标准”。建议40岁以上的女性、50岁以上的男性、有骨质疏松家族史、曾经发生过脆性骨折、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等高危人群,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测(双能X线吸收法)。在检测结果中,如果T值≤-2.5SD,就可以诊断为骨质疏松。

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综合干预也至关重要。每天要保证摄入800 - 1000毫克的钙,可以通过牛奶、豆制品、深绿色蔬菜等天然食物来补充,如果从食物中获取不足,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钙剂。维生素 D能够促进钙的吸收,每天应保证摄入10微克(400IU),适当晒太阳(每天10 - 15分钟)也有助于身体合成维生素D。

规律运动是维护骨骼健康的“催化剂”,像快走、慢跑、爬楼梯等负重运动,能够刺激骨骼生长,增加骨密度;举哑铃、弹力带训练等抗阻运动,则可以增强肌肉力量,降低跌倒风险。但要注意避免进行剧烈运动,防止发生骨折。

此外,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这些措施也能够减少骨量流失。老年人还需要特别留意居家环境的安全,比如安装扶手、铺设防滑垫等,以此降低跌倒风险。

骨质疏松虽然病情进展较为缓慢,但并非无法防治。只要能够及时捕捉到身体发出的早期信号,主动进行骨密度筛查,科学合理地运用药物干预手段,同时始终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够有效延缓骨量流失,守护骨骼健康,让晚年生活远离骨折的威胁。请记住,对于骨质疏松而言,“早”字就是最好的良药。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骨质疏松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