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支招:骨质疏松“早筛早防”
“轻轻摔一跤就骨折”,这并非夸张,而是骨质疏松患者的真实写照。这种被称作“沉默的骨小偷”的疾病,早期悄无声息地盗取骨量,待到出现疼痛、驼背甚至骨折时,往往已错失最佳干预时机。骨科医生强调,应对骨质疏松,“早筛早防”至关重要,就如同为骨骼安装了“报警器”,能在骨量流失初期及时发出预警,筑牢骨骼健康的防线。
一、早筛:抓住骨量流失的“黄金预警期”
骨质疏松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隐匿性”。在骨量流失30%以上前,人体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直到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比如弯腰提重物后突然腰痛,身高变矮),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早期筛查能像“骨密度探测器”,在骨骼强度开始下降时就发出信号。
目前最常用的筛查方法是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它能精准测量腰椎、髋部等关键部位的骨密度,结果以 “T值”表示:T值≥-1为正常,-2.5<T值 <-1为骨量减少,T值≤-2.5 即为骨质疏松。这种检查无创伤,就像给骨骼拍张“强度CT”,全程只需5分钟,辐射量比一次胸部X线还低。
68岁的张阿姨每年坚持体检,今年骨密度检测显示腰椎T值为- 2.3,属于骨量减少。骨科医生及时让她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并指导她做抗阻运动,半年后复查,骨密度基本恢复正常。张阿姨感慨:“幸好查得早,不然真怕哪天就骨折了。”
二、这些人是筛查“重点对象”
骨质疏松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以下人群要更早开始筛查:
女性65岁以上、男性70岁以上,无论有无症状,都要做一次骨密度检测,之后每1~2年复查一次。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骤降,骨量流失速度是男性的2-3倍,就像“骨骼保护层” 突然变薄,更需警惕。
有脆性骨折史的人,哪怕是年轻时曾因轻微外力(如从站立高度跌倒)发生骨折,都要及时筛查。45岁的李女士5年前崴脚导致外踝骨折,当时没在意,今年筛查发现骨密度已达骨质疏松标准,原来那次骨折就是骨骼脆弱的早期信号。
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有糖尿病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人群,这些因素会加速骨量流失,就像给骨骼 “撒了加速剂”,建议每6-12个月做一次骨密度检测。此外,有骨质疏松家族史、体重过轻(BMI<18.5)长期吸烟酗酒的人,也属于高危人群,应提前纳入筛查范围。
三、早防:从筛查结果出发,给骨骼“添砖加瓦”
筛查后根据骨密度结果,骨科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 “护骨方案”,就像给不同状况的房屋制定加固计划。
骨量正常人群(T值≥-1),重点在“防流失”。每天保证800-1000毫克钙摄入(相当于500毫升牛奶加100克豆腐),同时补充维生素D(每天400-600IU),促进钙吸收。坚持每天30 分钟户外活动,阳光能帮助皮肤合成维生素D,快走、慢跑等负重运动还能刺激骨骼生长,让骨骼更“结实”。
骨量减少人群(-2.5<T 值 <-1),需要“亡羊补牢”。除了基础补钙,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骨吸收药物(如双膦酸盐),就像给骨骼 “涂保护层”,减少骨量流失。55岁的王女士骨量减少后,坚持每天喝牛奶、跳广场舞,配合药物干预,两年后骨密度稳步回升。
骨质疏松患者(T 值≤-2.5),要“主动出击”。除药物治疗外,要避免弯腰提重物、剧烈运动等可能引发骨折的动作,在家中加装扶手、防滑垫,减少跌倒风险。72 岁的赵大爷确诊后,不仅规范用药,还把家里的门槛拆了,卫生间铺了防滑砖,至今没再发生骨折。
四、别让误区耽误“护骨大计”
很多人认为“补钙 = 防骨质疏松”,这是片面的。钙是骨骼的“建筑材料”,但还需要维生素D帮助吸收,更需要负重运动刺激骨骼“利用” 这些材料。就像盖房子,有砖还得有水泥,还得有人把砖砌起来,缺一不可。
也有人觉得 “没症状就不用筛查”,这就像忽视汽车的定期保养,等出故障时往往问题已很严重。骨质疏松的干预效果与骨量流失程度密切相关,越早干预,骨骼恢复的可能性越大。
骨科医生常说:“骨质疏松的防治,就像管理银行账户,年轻时多‘存款’(增加骨量),中年时少‘支出’(减少流失),老年时才不会‘透支’(骨折)。” 而早期筛查就是定期查 “账户余额”,让我们清楚骨骼的“财务状况”,及时调整策略。
年过50岁的你,不妨主动去骨科做一次骨密度检测;家里有老人的,记得提醒他们把这项检查加入体检清单。早一天筛查,就多一分机会守护骨骼健康,让“轻轻一摔就骨折”的悲剧远离自己和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