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常规检查,消化系统健康的‘晴雨表
在日常体检中,大家往往更关注抽血、心电图、B超等项目,而对于“粪便常规检查”这项,可能会因为“有点难为情”或觉得“不重要”而被忽略。我要告诉您的是,粪便常规检查,其实是消化系统健康的绝佳“晴雨表”!它能以无创、简便的方式,为我们提供身体内部的宝贵信息。
为什么粪便能反映健康状况?
我们的消化系统,从口腔到肛门,是一个长达数米、功能复杂的通道。食物在这里被分解、吸收,最终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粪便,作为消化过程的“最终产物”,承载着消化道内环境的各种信息:有没有出血?有没有感染?消化吸收功能如何?有没有寄生虫?这些,都能从粪便中找到蛛丝马迹。
粪便常规检查,主要看什么?
一份普通的粪便常规检查报告,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大便性状和颜色:
正常:黄色或棕色,呈圆柱形、成形软便。
异常提示:
黑色柏油样便:提示上消化道出血(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鲜红色血便:提示下消化道出血(如痔疮、肛裂、直肠癌、结肠炎)。
陶土色或灰白色便:提示胆道梗阻,胆汁无法排入肠道。
绿色便:可能与腹泻、消化不良有关,或某些食物、药物影响。
米泔水样便:常见于霍乱等严重感染。
稀水样便、糊状便、便秘:提示肠道功能异常。
黏液便、脓血便:提示肠道炎症或感染(如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
2.显微镜检查:
白细胞:正常情况下很少或没有。如果粪便中白细胞增多,提示肠道有炎症反应,如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
红细胞:正常情况很少或没有。粪便中红细胞增多,提示消化道出血。
脂肪球、淀粉颗粒、肌肉纤维:正常情况下含量少。如果大量出现,可能提示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如胰腺功能不全、小肠吸收不良等。
寄生虫卵或原虫:感染蛔虫、钩虫、蛲虫、阿米巴原虫等寄生虫时,可在显微镜下发现其虫卵或原虫。
3.大便隐血试验(FOBT):
这是粪便常规检查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用于检测肉眼看不见的微量出血。
阳性提示:消化道可能存在出血,这可能是胃肠道溃疡、炎症,甚至是息肉或肿瘤(如结直肠癌)的早期信号。
注意:检查前几天应避免食用动物血制品、肝脏、富含铁的食物以及某些药物,以免出现假阳性。
哪些情况需要做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的应用范围很广,以下情况都建议进行:
常规体检:尤其是中年以上人群,作为筛查消化道疾病的初筛项目。
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便秘:帮助医生查找病因。
消化道出血症状:如黑便、血便等。
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消化不良:排查消化吸收功能障碍。
怀疑有寄生虫感染:特别是儿童。
筛查结直肠癌:大便隐血试验是结直肠癌早期筛查的重要手段之一。
如何正确留取粪便样本?
粪便样本的质量直接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请务必遵循以下原则:
清洁容器:使用医院提供的专用留样盒,确保容器洁净无污染。
新鲜样本:最好是当日新鲜排出的粪便,尽快送检。
避免污染:避免粪便与尿液、水、卫生纸等混杂。可在马桶内放置塑料薄膜或使用干净的纸张垫着排便,再用取样棒取样。
多点取样:从粪便的不同部位(特别是带有黏液、脓血或异常颜色的部位)取样约拇指大小的量。
及时送检:取样后尽快送往检验科,最好在1-2小时内。如果无法及时送检,可将样本密封后低温冷藏,但不要超过24小时。
告知用药情况:如有服用铁剂、活血化瘀药物等,或检查前食用了动物血制品,需提前告知医生和检验人员。
结语
粪便常规检查,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它不仅能帮助医生诊断多种消化系统疾病,更是我们日常关注身体健康、早期发现潜在风险的一面重要“晴雨表”。
下次体检时,请不要再“嫌弃”它,而是积极配合,认真对待。这份看似不起眼的检查报告,也许正是您守护消化系统健康的“金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