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孩子发烧,家长别慌!教你一步步从容应对
老年模式

孩子发烧,家长别慌!教你一步步从容应对

吴佳麟 简阳市人民医院
2025年10月15日 24页 2646 海报 复制链接

孩子的健康是全家最大的牵挂。几乎每个家长都经历过这样的不眠之夜:摸着孩子滚烫的额头,看着体温计上飙升的数字,内心充满了焦虑、无助和心疼——“怎么办?会不会烧坏脑子?要不要马上送医院?”

别慌!发烧本身不是病,而是身体免疫系统正在英勇作战的信号! 今天,我们就来一步步学习,如何科学、从容地应对孩子发烧,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

第一步:正确测量体温,知己知彼

首先,我们要知道孩子是不是真的发烧了。通常采用腋温测量:

正常体温: 36℃ ~ 37.4℃

低热: 37.5℃ ~ 38℃

中热: 38.1℃ ~ 39℃

高热: 39.1℃ ~ 41℃

建议使用电子体温计,安全又准确。 水银体温计有破碎和汞暴露的风险,不建议家庭使用,尤其是有小孩的家庭。

第二步:科学评估状况,判断轻重

发烧不可怕,可怕的是引起发烧的疾病。体温的高低不一定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完全成正比。 比起盯着数字,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更重要!

出现以下情况,建议立即就医:

3个月以下的婴儿出现任何发热。

孩子出现惊厥(抽搐)。

发烧同时伴有精神萎靡、嗜睡、烦躁不安、难以安抚的哭闹。

呼吸急促或困难,脸色苍白或发青。

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皮疹。

拒绝喝水,出现脱水症状(如哭时眼泪少、口唇干燥、小便量明显减少)。

发烧超过3天仍无好转趋势。

您感到非常焦虑或无法处理。

第三步:居家护理(如果孩子精神状态好)

这是帮助孩子舒适度过发烧期的重要环节。

1.合理使用退烧药(治“标”)

目的: 退烧药的主要目的不是让体温立马正常,而是缓解发烧带来的不适感,让孩子能舒服些,有精力吃饭喝水。

常用药物: 对乙酰氨基酚(如泰诺林)和布洛芬(如美林)。务必遵医嘱或说明书,按体重计算剂量,而不是按年龄!

注意: 两次用药之间至少间隔6小时,不要同时服用两种退烧药。严禁给儿童使用阿司匹林。

2.物理降温(辅助手段)

减少衣物: 不要用“捂汗”的老方法!捂汗可能导致热量无法散发,引发“捂热综合征”,非常危险。应减少过多的衣物和被子,帮助散热。

温水擦浴: 用温水(32-37℃) 擦拭孩子的脖子、腋窝、大腿根等大血管经过的部位。禁止使用酒精或冰水擦浴,前者可能中毒,后者会导致血管收缩,反而不利散热。

多喝水!多喝水!多喝水!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发烧会使身体流失大量水分。充足的水分有助于降温,也能预防脱水。可以给孩子喝白开水、口服补液盐溶液、稀释的果汁等。

3.创造舒适的环境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24-26℃)。

让孩子多休息,但不需要强迫他一直躺着。

第四步: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在家护理期间,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这些信息对医生诊断非常有帮助:

① 体温变化: 记录每次测量的体温和时间。

② 用药情况: 记录服用退烧药的种类、剂量和时间。

③ 精神、食欲、睡眠状况。

④ 大小便情况。

⑤ 有无出现新的症状(如咳嗽、呕吐、腹泻、皮疹等)。

关于发烧的常见误区,千万别踩坑!

误区一:发烧会烧坏脑子。 真相: 普通感染引起的发烧(41℃以下)本身不会烧坏脑子。所谓的“烧坏脑子”,是颅内感染(如脑膜炎)等严重疾病本身导致的,而不是发烧这个症状造成的。

误区二:发烧必须马上退到正常。 真相: 发烧是身体免疫系统在工作的表现,适度发烧有利于对抗感染。退烧的目的是让孩子舒适,而不是追求体温绝对正常。

误区三:打退烧针效果好得快。 真相: 世界卫生组织不推荐儿童肌肉注射解热镇痛药。口服退烧药是首选,更安全。常见的退烧针(如安乃近、氨基比林)副作用风险大,已不建议儿童使用。

误区四:发烧了不能开空调、不能洗澡。 真相: 可以开空调,保持室内凉爽舒适,孩子才更舒服。只要保证不着凉,洗个温水澡也是很好的物理降温方式。

总结:家长从容,孩子安心

面对孩子发烧,家长的冷静和科学护理是最好的“良药”。请记住这个流程:

测量体温 → 观察精神状态 → 决定是否就医 → 居家护理(退烧药+物理降温+多喝水)→ 密切观察记录

必要时请及时就医。希望这份指南能帮助您放下焦虑,更加从容地守护孩子的健康!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孩子发烧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