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先心病筛查,足跟血+心脏听诊双保险
老年模式

先心病筛查,足跟血+心脏听诊双保险

玉小清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
2025年10月15日 23页 2528 海报 复制链接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是新生儿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严重威胁着儿童的健康与生命。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先心病患儿约15万例,其中部分重症患儿若未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在婴幼儿期夭折或留下终身残疾。早期筛查是改善先心病预后的关键,而“足跟血检测+心脏听诊”的双筛查模式,正通过技术互补实现精准覆盖,为新生儿健康筑起坚实防线。

先心病的隐形威胁与筛查必要性

先心病是胎儿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先天性畸形,其发病原因复杂,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轻度先心病患儿可能无明显症状,容易被家长忽视;而重症患儿若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可能出现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等严重并发症,不仅增加治疗难度,还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

早期筛查能让先心病患儿在症状出现前被发现,为早干预、早治疗创造条件。研究表明,通过规范筛查和及时治疗,多数先心病患儿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像正常孩子一样生长发育。然而,单一的筛查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难以实现全面覆盖,这也凸显了联合筛查的重要性。

足跟血检测:从分子层面捕捉异常信号

足跟血筛查是新生儿疾病筛查常规项目,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筛查中不可或缺。新生儿出生72小时后,医护采集几滴足跟血,通过检测生化指标与基因标志物筛查健康隐患。

从分子层面看,先心病或与基因变异、代谢异常有关。足跟血检测可精准识别异常信号,如特定蛋白质、酶或代谢物水平,为判断心脏发育问题提供依据,对伴有遗传代谢异常的先心病能早期预警。

这种筛查方式操作简便、创伤小,适合新生儿,检测结果客观准确,便于大规模筛查。但它无法直接判断心脏结构与功能异常,需与其他筛查手段结合使用。

心脏听诊:用听诊器捕捉心脏的异常杂音

心脏听诊是儿科医生诊断新生儿先心病的重要手段。医生通过听诊器捕捉心脏跳动声,依据节律、心音判断结构异常。正常心脏呈规律“咚咚”声,先心病患儿因结构缺陷致血流改变,会产生异常杂音。经验丰富的医生可根据杂音特征,初步识别房间隔缺损等常见先心病。

这种检查即时灵活,出生后即可开展,但结果易受医生经验和新生儿状态影响,存在漏诊不明显杂音病例的风险。

“双保险”模式:优势互补提升筛查效能

单一的足跟血检测或心脏听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将两者结合形成的“双保险”模式,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大幅提升先心病筛查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足跟血检测从分子层面提供客观数据,可发现无症状或体征不明显的先心病;心脏听诊则从临床体征角度观察,能及时发现有明显杂音的病例。二者相互印证,弥补单一筛查的不足。比如,对杂音不明显但存在代谢异常的先心病,足跟血检测能发挥作用;对代谢指标正常但有明显心脏杂音的病例,心脏听诊可及时发现。

临床数据表明,“足跟血+心脏听诊”双筛查模式显著提高了先心病早期检出率,降低漏诊率,让更多患儿能被及时发现,为后续诊疗争取宝贵时间。

双筛查模式的实施流程与实践成效

“足跟血+心脏听诊”双筛查模式遵循规范流程:新生儿出生72小时至7天内,同步完成足跟血采集与心脏听诊。异常结果将第一时间通知家长,安排心脏超声等深入检查确诊。

双筛查模式成效显著。多地数据显示,先心病患儿确诊周期大幅缩短,干预更加及时。某妇幼保健院实施后,患儿平均确诊时间从1个月缩至1周内,早期治疗率提升超30%,预后显著改善。

真实案例印证筛查价值:一名新生儿经双筛查,因足跟血代谢指标异常、心脏听诊闻及杂音,确诊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及时干预下,孩子顺利手术,术后生长发育未受影响。

双筛查模式的推广价值

“足跟血+心脏听诊”双筛查模式易在基层推广:前者设备技术成熟,后者经规范培训即可掌握。推广该模式能实现先心病“三早”,降低致残致死率,减轻家庭社会负担。未来可融入人工智能提升筛查效率与准确性,同时加强家长健康教育。这种技术互补的双保险模式,为新生儿先心病筛查筑牢防线,随着普及完善,将让更多患儿受益。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先天性心脏病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