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小小“胃溃疡”,为何能闹出大麻烦?
老年模式

小小“胃溃疡”,为何能闹出大麻烦?

王志刚 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
2025年10月15日 46页 1239 海报 复制链接

在很多人眼中,胃溃疡不过是“胃不好”的一种表现,吃点药、注意饮食就能好。可事实上,这个看似“小毛病”的疾病,却暗藏“大风险”。不少患者因忽视早期症状,最终发展成胃出血、胃穿孔,甚至胃癌。

一、胃溃疡不是“胃疼”那么简单

胃溃疡,是胃黏膜在胃酸、胃蛋白酶等刺激下出现的局部缺损。简单来说,就是胃壁被“腐蚀”出一个伤口。它多见于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大或吸烟饮酒者。

初期的胃溃疡症状往往并不明显,患者常表现为上腹隐痛、烧灼感、嗳气、反酸、食欲减退等,有时吃点饭或服点胃药就能缓解,因此很多人误以为是“胃炎”或“消化不良”。然而,这个“伤口”并不会自行愈合。若不加以治疗,它可能越磨越深,甚至“穿透”胃壁,带来致命风险。

二、忽视治疗,溃疡会“反攻”身体

1. 胃出血:最常见的急症之一

当溃疡侵蚀到血管时,轻则出现黑便或呕血,重则失血性休克。许多患者往往在“突然吐血”送医时,才发现自己原来早已“胃溃疡”多年。尤其是老年人、长期服用抗凝药或止痛药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大出血。若抢救不及时,死亡率可高达10%以上。

2. 胃穿孔:一旦穿孔,危在旦夕

若溃疡继续向“下挖洞”,最后破溃经孔,胃内容物和胃液从胃穿破,会流入腹腔,致弥漫性腹膜炎,表现为突发急性腹部绞痛、板状腹等,胃穿孔是外科的急腹症,要及时外科手术治疗,否则会在短时间致死。

3. 幽门梗阻:胃口变“小”,吃啥都胀

溃疡反复发作形成瘢痕,导致幽门狭窄,上腹胀满、呕吐、进食困难,严重者胃内容物不能排出,营养不良合并电解质紊乱,生活质量下降。

4. 癌变风险:慢性溃疡并非“永远良性”

长期不愈的溃疡尤其是老年患者的溃疡,有一定几率发生癌变。部分胃癌早期与溃疡极为相似,甚至难以区分。医学上有“溃疡型胃癌”一说,即癌组织在溃疡边缘生长。很多患者以为是“老胃病复发”,结果却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三、为什么“小溃疡”越来越多?

饮食不规律是“元凶”:快节奏生活使很多人“饥一顿饱一顿”,或者长期暴饮暴食、嗜辣嗜酒。过酸、过辣、油腻、刺激性强的食物都会损伤胃黏膜,长期下来,胃自然“吃不消”。

幽门螺杆菌是“幕后黑手”:幽门螺杆菌(HP)是胃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它能在胃黏膜上“安家”,分泌毒素破坏黏膜屏障。我国成人感染率接近50%,却只有部分人出现症状,导致很多感染者被忽视。未经彻底根除的感染,会让溃疡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药物滥用助长“胃病”:长期服用止痛药、抗炎药、激素类药物,是现代人常犯的错误。许多人为缓解头痛、关节痛而频繁服药,却不知道这些药物可直接损伤胃黏膜,造成药源性溃疡。

精神压力让胃“难受”:心理应激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胃酸分泌增多,胃血流减少。长期处于焦虑、熬夜、紧张状态的人群,胃黏膜更易受损。这就是为什么“情绪性胃病”越来越常见的原因。

四、防患于未然:胃溃疡的科学管理

规范检查,明确病因:如发生间断上腹痛、反酸、柏油样便、呕血等症状应及时诊治,胃镜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能够确定溃疡的部位、深度以及有无癌变危险,并可据此行呼气试验或粪抗原检测以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

根治感染,切断病源: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需进行联合根除治疗,通常包括抑酸药、两种抗生素和铋剂。治疗疗程一般为10~14天。切忌自行买药或中途停药,否则易产生耐药菌株。

调整生活方式,给胃“减负”:规律饮食是第一要务。应少食多餐,避免过饱过饥;戒烟限酒,少吃辛辣刺激食物;睡前2小时不进食;保持情绪平稳,避免过度紧张。工作再忙,也别让胃“委屈”。

用药需谨慎,护胃更关键:如必须长期服用抗炎药或抗血小板药,应在医生指导下同时服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切勿随意增加剂量或自行长期服用止痛药。

定期复查,防止复发:胃溃疡即便治愈仍可能复发,可每年检查1次胃镜或者幽门螺杆菌,对年龄超过40岁,有家族史或长期胃病史的。

五、结语

胃溃疡虽小,却常因忽视而“闹出大麻烦”。它像一个被反复戳破的伤口,看似可以忍一忍、拖一拖,却随时可能引爆严重并发症。真正聪明的做法,不是忍痛,而是早查、早治、早养。

呵护好胃,从今天的每一餐、每一次休息、每一次体检开始。别让“小小溃疡”,成为健康的“大隐患”。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胃溃疡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